一曲莲花落,唱得多少上海观众落了泪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时间:2015-12-21 11:56:49
台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浙江省传统曲艺大市,传统曲艺种类大大小小有20多种,如有道情、词调、莲花、鼓词、花鼓、牌街、洒尺、洞房经、赞龙、评话、方言顺口溜等。
台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浙江省传统曲艺大市,传统曲艺种类大大小小有20多种,如有道情、词调、莲花、鼓词、花鼓、牌街、洒尺、洞房经、赞龙、评话、方言顺口溜等。
11月29日,“台州优秀曲艺”正式走进上海,专场展演活动将充分展现出台州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将演绎出地道的台州味。亦说亦唱、亦歌亦舞,优美的唱词唱腔、精湛的舞台表演,赢得了上海观众的好评。
台州优秀曲艺进上海
11月29日,由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等主办,上海电台戏剧曲艺广播等承办的台州市优秀曲艺节目上海专场展演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上海广播戏曲曲艺频道直播,上海电视七彩戏曲频道全程录播。
“这场‘台州优秀曲艺’上海专场演出,凝聚了太多台州艺术家们辛勤地付出,也展示了我们台州本土的众多优秀节目。”台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尚文波介绍,去年台州乱弹“弹”进了上海,上海广电中心更了解了我们台州的传统艺术,今年上半年,就开始邀请我们带着台州的优秀曲艺进上海了。
“当我们接到邀请后,台州曲艺协会就把这次上海展演提上行程,当做是今年的重大活动去做。我们也想好好增进上海各界对台州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台州和上海曲艺艺术的交流和合作。”尚文波说道。
说起台州的传统曲艺,尚文波自豪地说:“我市是一个多曲种的城市,有道情、莲花、方言顺口溜等传统曲艺20多种,我们每个县(市、区)都要自己的专属曲艺,可以说是扎根民间、源于生活,极具地域特色和民间风情。”
这次展演,更是荟萃了台州各地的传统曲艺代表作,有临海词调《大庆寿》、路桥莲花《生命清单》、三门走书《反欧袍折子·雪地产子》、天台坐唱《开弓解和》以及温岭滩簧《道德模范郭文标》等节目,集中展示了台州传统曲艺的精华。
路桥莲花落《生命清单》让观众落泪
这次展演中,一台路桥本土原创的莲花落《生命清单》赚足了现场观众的掌声和眼泪。这支莲花落以本地一位先进社区工作者为人物原型,集杂技、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其创意、手法、表现之新,让观众们都不由得齐声赞叹。
《生命清单》主要讲的剧情是一个社区的老书记平时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地工作,终因劳累过度,住进了医院。临终前,老书记给了女儿一个记事本,里面记着社区已经处理好的事情和还未处理的事情。他弥留之际,嘱咐女儿,让她把这个笔记本交给社区的党支部,把还没做好的事务能够落实下去。
“这样一个动情、感人的故事,其实是有真人真事的。”《生命清单》的编剧毛国平说道,“剧里老书记的原型正是路桥区金清镇金清港社区党委书记、人们亲切称为”小巷总理“的陈定华。”
说起《生命清单》的创作,耗费了毛国平和蒋宝定两位老编剧的不少心血。毛国平说,当他听闻了陈定华的事迹后,尤其是为陈定华送葬那天发生的事情,更让他深深感动和震撼。那天,一路上,不断有群众纷纷从家里跑出来,默默加入到送行队伍,与陈定华挥泪告别。许多附近居民放下自己的生意和家务,自发地在沿路拉起了横幅,“陈定华,永远活在我们百姓心中”、“小巷总理,一路走好!”这些真实的细节,都被毛国平写进了《生命清单》中,成为了创作的真实素材。
《生命清单》剧本后期的改编和修缮,是蒋宝定根据莲花落自身的演出特点和需要来进行创新而成。蒋宝定原来在部队待过,在部队里也经常进行文艺创作。当兵结束回到路桥后,路桥的莲花艺术一直都是他在导演。
“刚回到路桥的时候,我参加了路桥的艺友社。当时的社长也是路桥文化站站长王宗元,他说起路桥的莲花来滔滔不绝、很内行。这对我影响很深,我也想为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尽一份力。”蒋宝定说道。
正是因为两位老编剧合力“保驾护航”,《生命清单》的表演,精彩又感人,获得了台州市曲艺大赛创作和表演的双重金奖。
“这次去上海展演,我主要是在路桥莲花的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创新,结合了现代艺术,由原来的‘只唱唱站着不动’变成现在‘独唱、合唱、舞蹈、形体动作’的多重表演,唱词也进行了一定的改编,这样现在的年轻人才爱看。”蒋宝定说,现场很多人看着看着,因为融入到了剧情中,当场就有很多人感动得一直流眼泪。
为“薪火传承”,老曲艺家在努力
今年70岁的蔡啸是路桥的资深曲艺家,台州评话末代掌门人。这次上海展演,他作为资深曲艺家代表,上台讲了一段古文。
蔡啸出自书香门第,家族里有个叔公,就是会说评话的。蔡啸从小耳濡目染,跟着叔公也学了不少评话。叔公说,学台州评话,要求蛮高,首先记忆要好,其次口齿清晰、反应要快,还要有良好的古文基础。这些,蔡啸都具备了。青年时期,他“上山下乡”当了农民,每天的日子都过得很枯燥,没有什么娱乐,蔡啸就把评书作为自己每天娱乐休闲的方式。这样,他越来越喜欢上了评书。
蔡啸25岁那年,正式开始学习台州评话。30岁出头,他就开始在黄岩的书场讲评书。从杨家将等传统曲目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四大名著,蔡啸都能信手拈来。“那个是80年代的事情了,黄岩县的书场还是要收门票费的呢。一张票要一毛二分,每天晚上特地赶来听评书的人很多,一晚上能有三百多个听众呢。”蔡啸回忆道。
之后,台州内的椒江、路桥、临海、温岭、杜桥,各个地方都留下了蔡啸评话的身影。1984年,蔡啸进入路桥一街道上的文化站工作,继续给群众们讲评话。直到2006年退休之后,他还每周去“路桥南官大讲堂”、“椒江枫山书院”讲传统评话,看到不少从乡下乘车赶来听得津津有味的老粉丝,蔡啸的内心是温暖的。
以前评话最辉煌的年代,说书人在闹市、庙会、码头、茶馆等地讲书,听者人头攒动,说者抑扬顿挫,激情满满,艺人也可以指着这门手艺过上不错的生活,但岁月变迁,当传统评话遇见电视连续剧、电影,特别是网络等更快捷的形式连篇出现后,评话艺术的市场越来越小,现在路桥还在讲评话的就只有蔡先生一人,整个台州也只剩六七人了。
“我还想将台州评书继续发扬光大,希望它能够传承下去。”蔡啸说道,“但是现在收徒弟真的挺难的,我只收了一个徒弟。评话艺术收弟子一要靠天赋,二还要看人家有没有兴趣。现在的文艺形式实在是太多了,年青人对评话的兴趣没有当年那么足了。”
蔡啸说:“我现在讲评话,都是免费的,是政府扶持提供平台的。年轻人学会了评话,能当一份工作么?他们不能把这作为稳定的工作,就更少有人愿意来学了。”
对评话艺术的传承,蔡啸有无奈也有担忧,但是更多的是责任。“我希望能够请政府支持,办个评话艺术培训班,我们老一辈的人来当老师,希望早点能够培训出一批新的评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