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军:画像里有我们的文化之根

来源:
时间:2015-03-04 10:27:16

“画羊不成改云山,耳听小曲手不闲,但得人人都找乐,何须求米求衣衫。”是说他自己画小画的心得。


  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老图书馆一间略显杂乱的办公室里,笔者初次见到张从军时,他拿出一个塑料袋:“尝尝,这是黄河边上农民用黄土炒制的面食。”就在满嘴略带焦糊的麦香味中,这位民俗专家、汉画像研究专家一边画着小画,一边为我们打开他所钟爱的那个世界。
 
 
  民间文化是我根
 
  多才多艺不压身
 
  写下这样风格的题目,笔者自感是看了太多张从军的微博、微信的原因。从多年前的博客,再到后来的微博、微信,张从军都是以七言诗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生活、工作和研究的点点滴滴。“答辩答到近午天,饥肠辘辘胃水酸。眼前鲜果动不得,只缘要把架子端。”是说他参加研究生答辩的;“画羊不成改云山,耳听小曲手不闲,但得人人都找乐,何须求米求衣衫。”是说他自己画小画的心得;“古城古陶尽旧颜,传承文脉只等闲。风雨沧桑静无语,愿溯源流两千年。”自然说的是他考察文物,探古思幽的感触……
 
  除了画画之外,张从军所爱好与擅长的,还有刻章、书法、剪纸……让人很难想象,一位曾任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山东省文化厅外事处长,后又在高校担任繁重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的他,能够随手拈来这么多才艺。
 
  “我并没有专门学过画画、刻章。”张从军一边用点墨在纸上浸润出一个藏桃的小猴,一边笑呵呵地说,“非要说练过,还得归功于小时候给大姐画鞋样。”他出生于胶州一个偏远的村庄,家里长辈中只有父亲上过2年学,但家中不乏心灵手巧的人。“我的奶奶会给人扎针,治个头疼脑热牙痛的,不成问题。”邻村有个老大娘特别会剪纸,她每到年关靠卖剪纸就能够挣个过年的钱,“她后来成了我大姐的婆婆。”村里还有位三奶奶,肚里的民间故事讲不完。“我小时候就跟着她们学剪纸、看绣花、画鞋样、听故事,快乐在民间文化的海洋之中。现在会的一切,都是那时候学来的。”
 
  虽然张从军父亲只上过2年学,但是足以让他懂得读书识字的重要性。“那时候农村每家一般只有一盏煤油灯,而我家,弟兄姐妹一人一盏,父亲把这些灯挂在墙上,让我们兄妹晚上看书用。”虽然已是花甲的年龄,虽然已是汉画像研究专家、民俗专家,虽然已是桃李满天下,张从军回忆起少儿时的家传身教,仍是感恩不止。
 
  正是因为他从小扎根农村,对于农耕文化情有独钟。所以,当着城镇化潮流势不可挡之际,张从军借鉴法国新农村的经验,撰写了一篇《新农耕文化刍议》,发表在《山东社会科学》杂志上,虽然,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但他提出的新农耕文化的核心是对土地和自然环境尊重的观点还是很有见地。也因为他对故土的留恋,对传统文化的熟知,所以,成为山东卫视《新杏坛》的特约嘉宾,和“百家讲坛”的纪连海、蒙曼、魏新等讲说了三年的民俗文化。
 
 
  画像当中有故事
 
  图形记录亦历史
 
  1982年,从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张从军被分配到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工作,在这个编制不过十来人的小单位,他一呆就是8年。他十分感谢那段岁月,学会了拓拓片的技术,了解了考古学的常识,“看了上千本书,”生了儿子入了党,还走进了干部的序列被任命了一个副科级,并在学中文的师兄的鼓励下,尝试用散文的形式把艰深的历史、考古、宗教文化变成一篇篇可读性强的小文章,锻炼了传统的文史功底,奠定了此后的写作风格。而最重要的是张从军有机会大量地接触和研究汉代画像,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爱上了汉代图像,并一发不可收拾。
 
  一般人了解历史和文化,依托的是文字,但张从军认为,众多的图形也是记录历史的方式之一,而且一张图形往往就是一个故事,图像更具象,更直观,更有丰富的内涵。从一个时代的石刻画像中,应该能观察得到当时的人文生态、风土人情、生活气息。这个想法,在他1996年至1998年访学日本时,得以坚定并形成理论,应用于相关研究。
 
  “日本的考古学研究领先于我们,他们很早就主张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考古学之中。”张从军记忆最深刻的,是1996年在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的短暂实习,其中一位先生讲述的是厕所考古,他从厕所获取的资料考证的是当时人们的食物结构和疾病以及生理特征,这与我们仅仅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模棱两可的推论要更加科学。1997年,中日考古学家联合在湖南发掘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迹,中国考古人员比较注重通常意义上的墓葬、住址和出土文物,而日本考古人员则对当时的生存环境更加热心。如在遗址周边的河道发现当时的生活垃圾,并从食用过的螺蛳壳中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血吸虫病原,并由此推断出当时人们的发病原因,从此也探明了为何当时当地的人寿命很短,“就是喜欢吃这种携带寄生虫的螺蛳所致。”
 
  日本两年的短暂研究后,张从军决定在传统的“金石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引入民俗学、社会学和图像学的方法,对古代的图像进行另一个角度的审视。从当时的社会的生活方式、思潮、追求和时尚等方面,揭示古代图像图形的创作初衷,探秘古代图像图形的本来意义,从而为熟知的以文字为载体的历史增加一个新的窗口,开辟一条直观具象的蹊径,还原历史面貌。
 
  在多年的研究中,张从军参与推出了号称“山东三大文化工程”的《山东文物丛书》编撰,并承担了其中的《汉画像石》卷,完成了在日本争取的“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研究”课题,并出版了《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上下册),首次从形式的角度将汉画像石分类为石椁、石墓、石祠堂和石阙,并对画像石的题材内容进行了图像解读,引起了之外学者的瞩目。同时,作为一位文化干部,他也在《走向世界》等外宣杂志上,开辟了“汉画像石”、“山东大遗址”等专题文化栏目,向世界介绍山东古代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他还参与了《山东区域文化通览》大型丛书的编撰,并被聘为特约编审。
 
  受中国民俗学委托,张从军编撰了《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图像卷》、《中国端午节·图像卷》,主编了《图说山东》丛书并撰写了《图说孔子文化》和《图说汉画像石》专著,在日本发表了有关日本人来源的《黥与读来人》、《玄武与道教起源》,在台湾《先秦两汉学术》杂志发表了《两汉铜镜图像解读》、《汉画像石中的射鸟图像与升仙》等学术论文。秉承老山大学术风骨和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学风,他从图像的探寻之中寻找到了新的研究方法,找到了别样的历史和文化,为被研究的地区、民俗增加了更为生动丰富的内容。
 
 
  老爹老汉多著作
 
  研究教学两不误
 
  因为所在的学院比较年轻,而在同事之中年龄最长,所以,张从军常常倚老卖老地自称“老汉”,并在自己的打油诗中以老汉自居。其实,老汉这个称谓来自于学生的尊称“老爹”。那是2002级毕业生馈赠给他的荣誉头衔,此后,不仅历届学生称这位年过五十仍担任系主任的老师为“老爹,”连年轻的同事们也喜欢称其为“老爹”,以至于在一次新年晚会上,与之搭档的总支书记还来了一首诗朗诵《老爹》,将老爹这个称号公之于众。对于老爹和老汉这两个称号,张从军最为得意,一并笑纳,同时也为美院十年最终得到学生同仁的认可而骄傲和自豪。
 
  说起自己在汉画像、地域文化和民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尽管有众多美誉,张从军也不过一笑置之。但说起自己带过的学生,他却滔滔不绝,笑逐颜开。自从2004年弃政从教后,张从军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过多门课程,从为本科生开设《中国文化史》、《博物馆与考古学》、《古代汉语》、《文史知识》、《书画鉴定》、《技法表现》,到给研究生开设《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现当代美术史》、《佛教考古》等课程,凡是年轻教师不上的课程他都能上,而且,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都是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来源和水平,因材施教,所上课程倍受欢迎,他也因此被全校公推为“师德标兵”。
 
  “虽然现在的孩子和我们上学时不一样,但是也真有好苗子!”一次在课堂讨论中国文化现象的时候,一个男生讲述蒙古西征让张从军大开眼界。“他能选这个题目,远超出我对大一孩子的预估,而且他旁征博引,对当时蒙古西征的史实、路径、战略战役以及历史影响等等讲得如数家珍,头头是道,出乎意料!”而在下一个班级的另一个男生讲魏晋文化时,借《三国演义》引出和《三国志》的史实差异时,竟然还用到了《世说新语》中一些资料,这也让张从军对90后大学生刮目相看。
 
  就在羊年春节前,学校发文批准张从军退休,在同事为他举办的宴会上,他喝得有点多。“我是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做官做到县团级,自以为很光宗耀祖了。半路出家进高校,本科生被评为教授,心满意足。作文,都是两三千字,论文也不过七八千;打油诗,四行二十八个字;画画,都是画小画;刻章,也都买最便宜的石头,刻小章。教学生,却是坚守诲人不倦的本分,坚守对得起学生父母的底线,备课从来不敢马虎,上课从来不肯偷工减料,批改作业一丝不苟。”也因此,张从军被学生们在网上肯定为“上课最认真的老师”。
 
  2月初,张从军主编的《图说山东系列丛书》在第三届山东省社会科学与应用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得著作类成果二等奖,被他自己誉为“老来得子”。接下来,他将着重完成写了十年之久的《汉画像石:神话与历史》一书的最后定稿和十年前申报的出版课题《走近佛陀》丛书,并带着已经毕业的一些学生去做一些“传统村落”保护和博物馆的项目。看来,张从军“老来得子”将不是一次两次,就是不知,这每一本著作、每一个项目完成时,他会不会又要喝多几杯,画几幅生趣盎然的小画呢?(文/胡波)


【张从军简介】
 
  一、出身:
 
  张从军,1954年生于胶州湾畔一字给自足农家,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现任职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曾随家人闯关东,分别在吉林、黑龙江生活过。
 
  文革期间,因家庭出身中农,被管理教育的贫下中农取消读书资格,辍学三年。少年务农,肯下力气,肯吃苦、吃亏,被评为“五好民兵”。
 
  邓小平教育路线回潮期间,曲线就学,高中毕业后,因舞文弄墨特长,在乡、县供销社任职“亦工亦农”,收桐木,做文书,编小报,绘门头。
 
  1982年大学毕业,先在博物馆工作,后入文物局、文化厅,知天命之年跻身高校至今。
 
  二、头衔:
 
  小学二年级开始,始终任职少先队中队长、班长至高中毕业。
 
  大学期间任职团支部群众委员、宣传委员。
 
  就业后先后任职博物馆业务室副主任、省文物局主任科员、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省文物局副局长、省文化厅外事处长,省港澳台文化事务办公室主任,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副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图像艺术研究所所长。
 
  曾兼职山东省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山东省文博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现兼职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副会长、山东省通俗文艺家研究会副会长。
 
  二、成果:
 
  中学时代,创作的年画入选全县美展。
 
  高中时代,创作的剪纸作品入选昌潍地区全区美展。创作的吕剧《让水》参加全县汇演并获奖(奖项记不清),相声《男女都一样》获创作奖,作词作曲的儿童歌曲《我爱我的小木枪》被《淄川文艺》转载。亦工亦农期间创作的独幕剧茂腔《一架座钟》为全国供销总社华东、中南片区代表会议演出。
 
  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
 

 
  1、《黄河下游的汉画像石艺术》(上下册)齐鲁书社2004年出版,并获 “第二十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优秀图书奖”。
 
  2、《中国牛郎织女·图像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3、《中国端午节·图像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
 

 
  4、《图说山东·孔子文化》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年出版。
 
  5、《图说山东·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年出版。
 
  6、主编《图说山东》丛书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7、《山东文物丛书·画像石》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出版
 
  8、《陈毅的诗词艺术》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论文:
 
  1、《黥与渡来人》(日本)《日本研究》1999年出版
 
  2、《东安汉里石椁时代辨析》《南都学坛》2005年
 
  3、《鸠杖与汉代敬老习俗》《民俗研究》2005.年 
 
  4、《汉画像石中的射鸟与升仙》(台湾)《先秦两汉学术研究》第六期2006年
 
  5、《汉画像石与汉代社会》《白云论坛》第三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6、《危山兵马俑时代与归属猜想》《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7、《汉画像石中的射鸟图像与升仙》《民俗研究》2006年
 
  8、《两汉铜镜图像解读》《大连图书馆百年纪念学术论文集》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
 
  9、《沂南汉墓历史人物图像解读》《东方考古》第5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10、《两汉祥瑞与图像》《民俗研究》2008年
 
  11、《从华府到洞天——东晋南朝墓葬形制試說》《民俗研究》2010年
 
  12、《西王母形象变异》《美术的地缘性——第二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史教育年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2010年
 
  13、《新农耕文化浅议》《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
 
  14、《东汉时期临沂的图像文化》《临沂大学学报》2011年
 
  15、《图说汉代先民的人生与人生观》《人文百川》第二辑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16.《端午图像解读》《彰显与重塑——2011年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17、论文选》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18、《战国两汉铜镜图象解读》(台湾)《先秦两汉学术》第十八期,2012年
 
  19、《当代庙会文化建设刍议》《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
 
  主要研究方向:图像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
 
  影视:
 
  1.主编《中国汉画像石萃编》山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出版
 
  2.山东卫视《新杏坛》文化嘉宾,与《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魏新等主讲“年俗”、“节俗”、“风味齐鲁”(2012——)
 
 
【张从军相关作品】

《鲁西南行》

 

最新热点

更多

是她拍走3亿美元的高更油画

近日,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的油画《你何时出嫁》以3亿...[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北京筹建千亩道德文化主题公园

今年首都文明办还将筹建“道德文化主题公园...[详细]

2014年空气最差10城市河北占7席

数据显示,2014年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详细]

春运大幕今开启 28亿人次“大迁徙”日均7000万

今日,立春,2015年的春运大幕正式拉开。官...[详细]

沈阳的哥归还福建商人20万元玉石

2月1日13时,曹师傅和刚刚从北京坐火车赶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