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闪:民俗学是“现在学”
来源:
时间:2015-03-25 16:15:30
20世纪90年代初,民俗学还是个冷僻学科,他的学术选择曾让朋友大惑不解。
担任山东大学民俗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兼任《民俗研究》、《节日研究》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乡民艺术发展与公共社会建设》、教育部蓝皮书项目《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年度报告》,同时致力于《山东民俗生态与相关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山东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一批重要课题的推进……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教授是个大忙人。他还是山东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并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山东省民俗学会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然而,他乐此不疲。
坐在山大知新楼简朴的办公室,张士闪向记者娓娓道来一段学术历程,轻松的话语里透出一份睿智与执着。“自1993年在国内首创艺术民俗学学科,作为职业民俗学者,迄今为止我恰好从业20年。可以说,前10年我是以学术研究‘还俗于民’,后10年在延续学术的同时,还试图对蓬勃发展的当今民俗文化‘顺水推舟’。”20世纪90年代初,民俗学还是个冷僻学科,他的学术选择曾让朋友大惑不解。凭借“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韧劲,他以村落研究为基点,长年坚持田野调查,致力于阐释民、俗与整个国家社会的互动关系,以讲究实证的个案研究和艺术民俗学学科理论构建蜚声学界。其苦心孤诣之作《艺术民俗学》于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项目,为当代高等教育引入新的文化视野与教学资源。
新世纪以来,国内“民俗热”逐渐升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制度确立,民众对于自身传承的民俗文化的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以此为背景,张士闪开始了面向非遗传承保护利用、民俗旅游规划、传统节日的“学以致用”式的学术转型。“眼光向下,以小见大,以扎扎实实的民俗调查为基础,以服务当代社会发展为己任。”这是他的心声。
事实上,承担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决策参考和社会效益,业已成为张士闪领衔的山东大学民俗学团队的重要特色。近年来,他以策划民俗文化产业项目的方式,积极促进民俗资源的产业转化,协同地方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他主持的“潍坊市寒亭区柳毅传说”的资源调研及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等都获得成功,所设计的“莱芜市颜庄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已进入施工阶段。近年来山东省旅游局举办的“好客山东贺年会”大获成功,他是功臣之一,作为其中一大亮点的“抢福游戏”,他不仅亲力亲为,而且在新闻发布会上担任发言人。2010年,山东省旅游局委托他主持《山东省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总体规划》这一重大课题,寄望他以国际前沿的民俗旅游理念为山东旅游增色增量,挖掘新的民俗旅游亮点。他还深度参与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启动的“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项目,和文化部王文章副部长挂帅的“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国家决策咨询项目,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中的《二月二》、《七月十五》、《春节山东卷》等课题。2011年11月,在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济南•第二届春节文化论坛上,他提出了“在国家法定假期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实行以地市为单元的弹性增量放假制度”的倡议,引起巨大反响。而他2006年提出的“政府主导,学者主脑,民众主体”的非遗保护工作原则,更被认为是深中肯綮。
学术方向的合理选择,使他的学术之路逐渐宽广。“民俗文化在今天,不仅要关注其文化遗产的意义,还应视为活态的文化现实,发掘它在当代社会中所承担的社区整合与精神重建功能,从参与公共社会建设等层面发挥其人文关怀与经济发展作用。” “风好正是扬帆时”,张士闪以民俗知识助推社会发展,以参与社会实践滋养学术,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也就并非偶然:论著连获中国文联“山花奖”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一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本人入选山东省高校第五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张士闪简介】
张士闪,1964年11月生于山东淄博,获山东大学文学学士(1985)、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学位(2005)。现任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研究》(CSSCI)主编,《节日研究》主编,文化部中国节日文化研究(山东大学)基地主任,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山东省第五批中青年学术骨干、齐鲁文化英才。民进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副主委。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基础理论、艺术民俗学、村落研究、节日文化研究,所任课程艺术民俗学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在《文史哲》、《思想战线》、《中国农村观察》、《民族艺术》、《民俗研究》、《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并在《红旗文摘》、《国是咨询》等发表研究报告。社会兼职有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务副会长等。
1993年在国内首创艺术民俗学学科,以华北村落为基点,长年坚持田野调查,所构建的学科理论及研究框架在国内有着一定影响。其研究理念主要是:立足于国内外民俗学、艺术学的新近发展,在学理意义上讨论乡民艺术文本与村落语境之间的关系;以华北区域为学术视野,以村落为研究单元对乡民艺术进行实证研究,呈现乡民艺术与整体民俗生态的互动关系;发掘乡民艺术在当代乡土社会中所承担的社区整合与精神重建功能,认为不仅要关注其文化遗产的意义,还应视为活态的文化现实,从参与公共社会建设等层面发挥其在当代人文关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主要著作(2005年至今)
1. 《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中国家族教育》(副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中华文学精要》(副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 《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国艺术民俗学》(合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真文大武》(合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7.《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读本》(主编),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
8.《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调研实录》(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
9.《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2》(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0.《红红火火过大年》(主编),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2014年版
11.《二月二》(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2.《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3》(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3.《中国节日志•春节(山东卷)》(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
二、主要论文(2005年至今)
1、《俗化的信仰与神圣的艺术》,《民俗研究》2005年第1期
2、《论乡村社会中民间信仰的艺术化趋势》,《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3、《中国传统木板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造型艺术》2006年第3期
4、《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文化认同》,《民族艺术》2006年第3期
5、《艺术民俗学:将乡民艺术还鱼于水》,《民族艺术》2006年第4期
6、《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中国乡民艺术研究》,《文史哲》2007年第3期
7、《传统妈祖信仰中的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齐鲁艺苑》2007年第6期
8、《当代民俗志书写应有的追求》,《鲁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9、《京西幡会:一个追求“天人吉祥”的联村仪式》,《民族艺术》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2008年第5期
10、《温情的钝剑: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2期
11、《当代艺术民俗学的学科构架》,《艺术学》2009年第4卷第1辑
12、《“常”与“非常”:一个鲁中村落的信仰秩序》(1/2),《民俗研究》2009 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2010年第4期
13、《从故事到事件——围绕山东淄博市淄河镇孟姜女故事产业开发的讨论》,《民族艺术》2009年第4期
14、《当代民间工艺的语境认知与生态保护》(1/2),《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新华文摘》2010年第11期
15、《春节:中华民族神圣传统的生活叙事》,《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6、《学科反思、学术批评与面向未来的知识生产》,《民俗研究》2010年第4期
17、《春节文化的价值传承与形式创新》(1/2),《节日研究》2011年第1辑
18、《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节日研究》2011年第2辑
19、《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思想战线》2011年第2期,主体转载于《新华文摘》2011年第13期
20、《中国民俗学的当下危机与发展机遇》,《民俗研究》2011年第4期
21、《灵的皈依与身的证验——河北永年县故城村梅花拳调查》,《民俗研究》2012年第2期
22、《艺术民俗批评的整体性建构及其批评转向》(2/2),《民族艺术》2012年第4期
23、《节日:乡土社会中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特殊时段》,《节日研究》2012年第5辑
24、《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策略——以鲁中寒亭地区为核心个案的调查研究》(1/3),《艺术百家》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
25、《村庙:村落叙事凝结与村际关系建构——冀南广宗县白刘庄、夏家庄考察》,《思想战线》2013年第3期
26、《关于中国台湾地区传统节日传承与变迁的考察报告(1945-2010)》(1/3),《艺术百家》2013年第4期
27、《“顺水推舟”: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忘却乡土本位》,《民俗研究》2014年第1期
28、《新时期中国艺术学的“田野转向”与学科景观》,《民族艺术》2015年第1期
三、曾获奖励(2005年至今)
1、专著:《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2007)
2、论文:《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论20世纪中国乡民艺术研究》,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9)
3、专著:《中国家族教育》(副主编),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
4、专著:《中国艺术民俗学》,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二等奖(2009)
5、论文:《中国传统木板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获山东省政府第五届“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 2008)
6、论文:《当代民间工艺的语境认知与生态保护——以山东惠民河南张泥玩具为个案》, 2012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7、论文《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 2013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