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品牌效应凸显

来源:东方早报
时间:2015-11-20 10:47:38

11月16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携古典芭蕾《舞姬》在东方艺术中心开演,也意味着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落幕。


  11月16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携古典芭蕾《舞姬》在东方艺术中心开演,也意味着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落幕。
 
  如果说圣彼得堡是芭蕾舞者心中的圣殿,诞生于此的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便是舞蹈爱好者心中古典芭蕾的标杆。此次在艺术节的演出,是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时隔16年后再次来沪。尽管演出票价远高于一般舞团,现场仍座无虚席,这个充满古印度风情的舞剧,让人领略了何为世界顶级芭蕾舞团的风采。
 
  一个月来,55个国家近五千名艺术工作者相约申城,各类艺术节活动吸引了420余万人次参与。其中,在各大剧院上演的剧目共计46台(93场),平均出票率和上座率逾九成,21台剧目出票率达100%,创历届之最,15万观众走进剧场。在户外上演的“艺术天空”系列共计献演49台(91)场,250多万人次到场观看。剧场演出与户外演出形成有效联动。
 
  售票:
 
  剧场和户外演出联动
 
  有趣的是,不管是艺术节,还是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等剧院工作人员,都在与记者交流的过程中表示,今年艺术节参演剧目的出票情况十分可喜,都以散票售卖为主,且几乎没有太大的售票压力。
 
  以东艺为例,杨丽萍《十面埋伏》火爆到三场不够还加演一场;马林斯基剧院《舞姬》开售几周只剩1680元最高票;英国BBC爱乐,德累斯顿管弦、帕尔曼独奏音乐会均提前售罄;就连曾经两度来沪票房不佳的艾夫曼芭蕾舞团也出奇火爆。大剧院方面,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灰姑娘》、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北方昆曲剧院大师版《牡丹亭》、彼得·布鲁克《惊奇的山谷》、印度音乐剧《宝莱坞歌舞盛宴》都告售罄或开加座……
 
  如果说去年艺术节还存在好项目票房不佳甚至失利的憾事,今年的顶级演出则几乎不存在这种现象。在艺术节总裁王隽观察看来,这是上海文化大发展、艺术节品牌影响力凸显、观众培养共同造就的结果,“就像6月看电影节,10月看艺术节,艺术节一到,专业和普通观众都有了自发的观演习惯。”
 
  剧场演出历来是艺术节的主板,名家名团自然是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最大动力,各大剧院也都借助官微等自媒体,多角度推广自家项目。但是,王隽也注意到,剧场与户外演出(“艺术天空”系列)的联动,对燃起观众购票欲望,也起了不少作用。
 
  艺术天空是艺术节去年新设的户外演出系列,今年49台(91场)演出,60%以上来自艺术节的剧场项目,以“1+17”的辐射力覆盖了上海17个区县。今年,真正走进剧场的观众有15万人,但艺术天空将观众群拓宽到了250万人次。
 
  王隽称,不管是艺术节官网、官微、微店,还是组织媒体报道,艺术节对艺术天空的推广力度均不弱于剧场演出,二者几乎并驾齐驱,很容易相互影响,形成联动和集聚效应。比如,俄罗斯小提琴家瓦汀·列宾10月16日在中山公园参演了一场户外音乐会,次日又在上海音乐厅有一场独奏音乐会,“买不到独奏会门票的人可能会去户外,在户外不过瘾的人也可能走进剧场,跟踪和了解艺术节还有哪些好演出。这对提高出票率都有影响。”
 
  购票渠道的改变,也为艺术节售票助力了一把。王隽称,今年通过艺术节官网、官微购票的观众比例大大高于去年,观众购票便利性也大大提高,“新媒体购票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光对艺术节,对上海的演出市场也会有帮助。”
 
  另外,王隽也察觉到艺术节的观众群体在不断扩大,“1个人看10出戏的可能性不大,但10个人看10出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某种程度上,这也得益于上海演出市场多年的培育。譬如今年,艺术节“艺术教育”板块便组织了60多场校园行活动,除了组织西藏歌舞团、宁夏艺术团、印度宝莱坞歌舞团等进校园,还在开闭幕大戏前安排学生观摩彩排、参加导赏,加上学生票的发售,“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学生观众群见长。”
 
  原创:
 
  原创新剧的聚集地
 
  原创新作21台,占艺术节剧目总数45%,这是今年的艺术节反复强调的一个数字。成为国内原创新剧首演的聚集地,是艺术节多年奋斗的目标之一。
 
  艺术节对原创的重视,首先体现在今年的开幕大戏上——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现代芭蕾《长恨歌》都是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为中外合作制作,且均有赴海外巡演的计划。以两部作品揭幕,并非艺术节首例,但两部均为中国原创新作,一部出自民营艺术机构,一部代表国营艺术机构,却为首次。
 
  舞蹈方面,杨丽萍《十面埋伏》票房口碑双丰收,舞蹈巨星希薇·纪莲告别演出还未开演已备受瞩目,陶身体剧场首次来沪公演《8》,小圈子里也是暗潮涌动;戏剧/戏曲历来是出原创新作最多的一个板块,豫剧《焦裕禄》,京剧《康熙大帝》、《杨靖宇》,话剧《中华士兵》、《红色》、《枣树》等均受热议追捧;相对来说,音乐板块要出新作最难,民族音乐会《大音华章》却获不俗评论,不只舞台包装和演出形式让人眼前一亮,全场占比90%的新曲亦让人耳目一新……
 
  掌握好传统、经典与创新的平衡,是艺术节挑选剧目时始终紧握在手的“标尺”。举办至今,艺术节几乎遍请世界级舞蹈团和交响乐团,除满足各层面观众的需求、展示一流经典,王隽说,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引领观众,“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国内外原创新作是怎样的格局与发展态势”。
 
  这是艺术节始终强调原创为首的原因。虽然定位各不相同,强调和引进原创新作却是所有国际性艺术节的标准之一。比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始终乐于挑选那些尚未全球首演的新作,连续举办了43届的香港艺术节每年也有过半是新作,“就像买车买电子产品,你肯定会追求最新潮的产品。”
 
  王隽认为,原创新作的时代烙印很强。就像玛莎·葛兰姆现代舞蹈团首次来沪,三部玛莎旧作虽让看惯了现当代舞的观众不适应,但这些舞蹈却浸满了美国过往的时代印记,让人一观即识,看到舞蹈背后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态。
 
  委约:
 
  大师与青年艺术家并进
 
  委约,是一个艺术节成熟的标志之一。一个艺术节要维持生命力,委约或制作一批有影响力的剧目不失为“捷径”。自2013年委约作曲家谭盾创作首演交响乐史诗《女书》,委约,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原创力量。
 
  今年,艺术节依然保持了年均委约三部作品的制作力度:杨丽萍《十面埋伏》、希薇·纪莲全球告别演出《生命不息》、陶身体剧场《8》。王隽称,艺术节在寻找委约艺术家时向来慎重,“委约作品除了要有艺术上的引领性、创新性、突破性,还要考虑观众接受度,不能只给小部分人自娱自乐。”
 
  早在2012年杨丽萍携《孔雀》参演艺术节时,艺术节方面已在和杨丽萍接洽新作事宜。那时,杨丽萍已有创作《十面埋伏》的想法,叶锦添和田沁鑫也在创作团队的预想中。虽然新作的构思还未成型,杨丽萍的创作力却让艺术节吃了定心丸。
 
  值得一提的是,杨丽萍也是艺术节“扶青计划”艺委会成员之一,裘继戎、巩中辉两位青年艺术家都因为“扶青计划”获得杨丽萍青睐,从而加盟《十面埋伏》分别扮演萧何、刘邦,并担任编舞,获得双重锻炼。委约与扶青结合,大师牵手青年艺术家,这次成功合作也让牵头者艺术节很是欣慰。
 
  艺术节与伦敦萨德勒威尔斯剧院合作委约希薇·纪莲的《生命不息》,也是从前年开始接洽。希薇·纪莲是舞蹈界少有既能在古典芭蕾舞界达至巅峰,又能在进军现代舞领域时游刃有余的舞蹈大家,今年12月在东京结束最后一场演出后,她将彻底封箱,不再登台。能把她请来上海国际艺术节,意义不言而喻。
 
  作为舞蹈界掷地有声的人物,杨丽萍和希薇·纪莲都有充足的名人效应和市场号召力,艺术最看重的亦是对名家的委约,此前,作曲家谭盾、话剧导演田沁鑫、剧作家吴兴国等都上过艺术节的委约名单。但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和团体也在艺术节的委约范围,陶身体是个中代表。
 
  委约陶身体也是艺术节两年前就有的想法。陶身体对大多数上海观众来说还比较陌生。从没钱没作品没排练厅,到一年参加19个国际艺术节,陶身体只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蜕变,成为世界最前沿的现代舞团。
 
  对于委约作品,艺术节都会给予不同程度制作、资金和宣传推广上的支持,“有号召力的艺术大家与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市场上艺术性与商业性兼具,这是艺术节委约创作的标准。”王隽说。

最新热点

更多

崖柏缘何成市场新宠

今年以来,崖柏身价不断飙升,市场不断升温。8月下旬...[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游客折断千年梅树树枝被罚3万元(图)

5月29日,琅琊山上一件“镇山之宝”——欧阳...[详细]

养老金投资办法公开征言 专家:6000亿资金有望入市

◎每经记者 李彪  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详细]

对西方艺术品一掷千金的时候 中国富豪在想什么

同一场拍卖会,以1 27亿美元拍下莫奈作品《...[详细]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台媒称,1820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