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解构诗歌意境 体验诗歌的多元化
来源:新华娱乐
时间:2015-11-27 09:47:17
2011年,由80后女性青年艺术家屈轶执导的诗乐舞集《亚洲铜》作为中国文化部重点推荐项目,纳入“中国意大利文化年——剧目展演单元”并在罗马进行世界首演。
2011年,由80后女性青年艺术家屈轶执导的诗乐舞集《亚洲铜》作为中国文化部重点推荐项目,纳入“中国意大利文化年——剧目展演单元”并在罗马进行世界首演,获得“剧目展演单元”优秀剧目荣誉;2012年至2014年,由屈轶编导的“中国诗歌梦”第二部音画诗剧《面朝大海》(又名《走进比爱情更深邃的地方》),在全国保利院线及中国国家大剧院连续演出2轮;2014年,屈轶的最新作品《以梦为马》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并在2015年年底以“诗歌剧场”的形式回归小剧场。在这个叫嚣着“诗歌已死”的时代,“诗歌剧场”却将中国古文化“口传心授”的精髓与当代“即兴艺术”的表现力相结合,创造出充满自由伸缩性的内容和形式,以多种艺术手段,意象化地展现诗歌最美的境界。
可歌、可舞、可演——诗歌的多种表现形式
诗歌从来没有死亡,只是以相对隐性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比如某首歌的歌词、某些剧的台词、甚至和朋友说过的某些话,诗歌就以这种多元化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在屈轶的创作中,是通过不断的尝试,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解构、诠释诗歌,让观众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一种可歌、可舞、可演,并且和当代人的情感、生活联系紧密的综合艺术形式。从而拉近人们和诗歌的距离。在屈轶创作的“诗歌剧场”舞台上,所有展示给观众的本身就是一首立体化、多元化的诗歌。诗歌的表达以诗歌与情节、音乐、舞蹈、美术、装置艺术相结合。突破了传统诗歌朗诵会的单一形式:音乐烘托戏剧张力、现场吉他弹唱剧情里的抒情或张扬、现代舞肢体语言碰撞出剧中人物最深的灵魂悸动、现场绘画描出了山河土地朴实浓厚的情感深意、而“天地人”所有的精华又被浓缩于舞美的精巧中……舞台上的每一个形象,都承担象征意义。
屈轶:太过用力的“戏剧腔”会强化不必要的距离感
通常在话剧特有的直观性要求表演中,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均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在剧场空间里,为了使每一位观众都能听清楚对白并感知对白中的情绪,专业的话剧演员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在诗歌剧场《以梦为马》的演员阵容里,几乎所有有台词的演员都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或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经过了长期严格的科班学习,有多次舞台表演经验。但在该剧的排练过程里,这些专业演员却因为不自觉带出的“戏剧腔”使导演频频皱眉,开始无休止地“逼迫”演员们去掉“戏剧腔”,也终于在演出即将开始之际,有了可喜的成绩。在屈轶看来,这次小剧场的演出,不同于框架限制的大剧场,而是充满了灵活性和可能性,尤其是增加了人与剧互动的空间,“我们要追求人在剧里,剧在人里,如果有太过用力的‘戏剧腔’,反而会强化不必要的距离感。”屈轶这样说道。
本剧的文学指导,与海子、骆一禾并称“北大三诗人”的西川老师也说:“剧中有很多海子的诗,那是疯子的诳语,这种疯狂,正是创造力喷薄而出、不可遏抑的表现。这是他情绪的自然流露。我们做戏也要纯粹,不要偏离内心最原始的方向。”
在诗歌剧场《以梦为马》的舞台上,诗歌将不再是渐渐远去的事物,它被以这样综合艺术的方式呈现,从诗到剧,从诗到音,从诗到舞,从诗到画……中国诗歌作为汉语文化的精髓,其一脉相承的特点,文本语言的律动和其它艺术元素融会贯通、相之和谐是这部作品真正可贵之处。据了解,诗歌剧场《以梦为马》将于2015年12月2日-6日在北京朝阳9剧场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