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连刚 :“民间艺术脑阁”传承人
来源:
时间:2015-06-25 10:00:44
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及毗邻的晋(山西)陕(陕西)冀(河北),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脑阁”。每当春节或重大节庆之时,民间艺人们便装起“脑阁”。
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以及毗邻的晋(山西)陕(陕西)冀(河北),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脑阁”。每当春节或重大节庆之时,民间艺人们便装起“脑阁”,穿上戏服,走上大街小巷,舞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然而,近些年,由于脑阁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年轻人都在外地求学或在大城市打工,加之表演“脑阁”没有多少经济收入,所以愿意学此项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脑阁”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临失传的危险。带着几分好奇和几分惋惜,记者专程赴土左旗采访了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人胡连刚。
代代家传
初夏的土默川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记者带着专一的课题,走进了“脑阁”的发祥地土左旗毕克齐镇腊铺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脑阁村”,62岁的胡连刚听说有记者采访,连忙放下手头的活儿,匆匆赶回家里,充满沧桑的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提起“脑阁”这门民间玩意儿,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
“家里的长辈就是脑阁艺人,我的技艺就是父亲真传。”胡连刚告诉记者,脑阁技艺在腊铺村几乎代代家传,许多村民都是被父亲或是爷爷“脑”在肩膀上度过了童年。
接受采访的村民生怕记者听不懂,先从什么叫“脑阁”描绘着说起。
“脑”是内蒙古西部方言,意思是将物品或人高高地扛起,“阁”就是一个捆绑焊接得结结实实的特制铁架子,演出时,将它固定在一男子身上,架上表演者一至三人,“孩子要不哭,还要有体重要求,最好是3到9岁,大人要经过学习掌握技艺才可以,毕竟美观和安全都要考虑。”胡连刚告诉记者,腊铺村的脑阁队历史悠久,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停10年,从1977年重建至今,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都要红火几天。
20岁时,胡连刚从父亲的肩膀上接过“脑阁”架子,开始掌握“脑阁”表演的技艺并加入“脑阁”队,儿子和孙子也都是在他肩上长大的。他告诉记者:“这玩意儿一定要有劲儿,特别是腰要有力,还要会用劲扭动,表演起来和孩子形成一个整体,扭动起来才有舞蹈的美感。脑阁技巧性强、难度大,表演最受关注的是孩子,但表演是否成功取决于下面‘脑’的人。”听他这么说,虽没亲眼目睹,也会领略其中的奥妙。光有力量还不够,还要靠身躯的扭动,让上面的小孩子翩翩起舞,才有看头。
独显魅力
每到脑阁表演时,胡连刚穿好戏服,人们在他的腰上绑了一个高出头顶近2米的铁架子,胡连刚弯下腰,人们将两个装扮好的孩子固定在架子上,然后扶得直立起来。别的队友还未准备就绪,人们赶忙为胡连刚放了一个经过改装的高凳子让他坐下,等待同伴们装扮好后,一同进入表演队伍。
随着轻快的鼓点,脑阁表演队在杨满清的指挥下,大人们扭动着,头上顶着的孩子们也挥动两臂,轻快地舞动起来,整个脑阁队变化着阵形,给人以飘飘然的美感。表演完成后,工作人员赶忙将高凳子放在表演者旁边,“孩子的重量和架子的重量都要表演者承担,还要舞动起来,负担不轻啊!”围观的人们无不齐声感叹。
腊铺村的脑阁技艺有什么特点呢?胡连刚告诉记者,他们的鼓点是经过几代脑阁艺人的摸索改良形成的“改良调”,轻快、活泼,和脑阁表演相配套,表演内容在传承的同时也与时俱进,除了一般的歌舞表演外,还要搞成一出出有故事情节的戏曲。象《昭君出塞》啦,二人台的多个剧目啦,等等。其内容反映了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人物传奇故事。脑阁有平肩架和高地架等各种架子,架子不同表演方式也是花样繁多,每年都要更换一些新的表演内容,以适应观众的审美要求。胡连刚说:“脑阁是化妆、表演者、音乐、服装等多种艺术形式组合起来的,缺一不可。”是啊,只有力量与舞技的高度融合,才能产生力量之美,柔和之美,传神之美,脑阁的魅力就在于此。
谈起这一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作为传承人,胡连刚也是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脑阁”初期是敬神祭祀,后来发展成装扮神像在寺庙内表演,慢慢演变成沿街表演,其实是一种吉祥的活动,为的是祭祀祈福、祛病消灾。
后继乏人
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政策,也让毕克旗镇的“脑阁”大大风光了一把。腊铺村脑阁队曾在1992年到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为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进行表演,2006年代表内蒙古到广东参加中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获得中国民俗类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去年曾到山西陇县参加民俗表演。然而,传承下去,还面临着诸多的难题。杨满清从腊铺村重建“脑阁”队后,就一直在组织“脑阁”表演,对于“脑阁”有着特殊的感情。“年轻人不太热爱,传承挺难”,表演队指挥员杨满清不无担忧地告诉记者,由于表演收入低及年轻人外出等原因,脑阁的现状和前景并不太看好。
胡连刚告诉记者,他年轻的时候,一家几个孩子,争相参加表演,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少了,表演者也难选了,传承需要更多的人做出努力。
几年来,他自掏腰包,在革新演出内容上做了一些摸索,每次表演都增加一些时尚的内容,以吸引年轻人的观看兴趣。
胡连刚认为,要改变现状,一是要加大投入,对脑阁架子的制作、“脑阁”表演节目和形式进行系统整理,对该技艺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使他们有能力从事“脑阁”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二是要投入资金,让“脑阁”这一民间文艺形式多参与各地的文化交流演出,不断充实、完善,使其在新时期不断绽放新的光彩。政府的主导依然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去年,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在毕克齐建立了传习所,要吸收一些年轻人进行培训。胡连刚呼吁,希望借此东风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脑阁”、传承“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