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波长篇小说《蒙古里亚》研讨会举行
来源:
时间:2015-03-20 10:01:21
广袤辽阔的内蒙古是一片神奇壮美的土地。多年来,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倾情书写这里的绮丽风貌和民俗文化,文笔雄浑朴实,故事奇异粗犷,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
广袤辽阔的内蒙古是一片神奇壮美的土地。多年来,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倾情书写这里的绮丽风貌和民俗文化,文笔雄浑朴实,故事奇异粗犷,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去年10月,他推出了自己的长篇新作《蒙古里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广受关注和好评。近日,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北京市作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蒙古里亚》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市作协副主席王升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及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主持。
《蒙古里亚》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北京市作协精品工程项目之一,也是作者参加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重要收获。郭雪波从小受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熏陶,尊崇蒙古族原始宗教萨满教。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回到家乡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从收集资料到实地考察、动笔写作,历时7年才创作出这部长篇小说。作品通过历史上丹麦探险学者亨宁·哈士伦实地考察和今天文化学者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双重线索,多层次展现了蒙古民族的优秀文化。其中历史、文化、宗教、音乐、自然、民俗等各领域均有涉及,展示了草原文化的宽厚、包容、自由和浪漫。
《蒙古里亚》中关于萨满教世代传袭兴衰演变历史的记述,可谓一次民族历史文化的寻根,尽显作者浓浓的乡愁。李敬泽谈到,这部作品涉及了萨满教等蒙古民族文化上一些根性的东西,无论对于草原民族还是农耕民族或整个北方民族,其现代意义和现代价值都是一笔巨大的遗产。它使我们心怀敬意,使我们认识到有必要对传统进行深刻复杂的反思和重新认识。同时,这是一部饱满、充实和丰盈的作品,对作家如何更好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创作具有难得的启示意义。
与会者认为,《蒙古里亚》是一部追寻历史与现实、反映人与自然碰撞的文化小说,也是一部紧贴草原大地、探索民族文化属性的厚重之作。作品表达了对人类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思索,对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式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作了理性解析和批评,不仅体现出作者对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潜心洞察,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良知、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感。
叶梅谈到,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工业化的时代,人们失去的东西太多。郭雪波描写了自己和全人类内心的焦虑、困惑、迷茫,并艰苦地寻觅着解决办法。包明德说,这部作品以真切的生命体验和炽烈真挚的感情,让现实、幻觉、梦境和历史相交相通,读来令人感动。作品中对风俗和风景有着出色的描写和呈现,不烦琐不拘泥,颇具文学性,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积累和修养。顾建平谈到,整部作品可谓蒙古文化的一个百宝箱,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施战军注意到,小说中作者没有一味极力维护本民族人物的形象,而是不加回避地刻画了其身上的缺点和问题,体现出蒙古族文化的开放和博大。
关于《蒙古里亚》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提高之处,与会者谈到,由于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过多过深,而作品的篇幅有限,因此部分细节及其相互之间衔接过渡的逻辑性在书中较难统一,个人想法的实现也难与读者的人生经历发生对话。可能由于作者每部分内容都不忍割舍,因此那些非蒙古族的读者读起来会感到一些文化上的隔膜。作品叙述的是整个蒙古族辽阔的景象,但有时人物的语言中会出现京腔京韵,这种语言表述方式的不统一会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疏离感。
郭雪波长期以来自觉关注民族的历史命运,不断从生活和人民中积累素材、激发灵感,汲取创作营养。他的作品以深厚的生活底蕴和绵长的家国情怀,印证了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这一真理。郭雪波表示,我们的文学正在失去大自然的属性,也正在失去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丰富的想象力、无穷的灵感和五彩斑斓的生命色彩。一个好的作家必须要有俯瞰人类万物的气概,才能寻找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之根。作家不应忽略自己的历史,不应忽略大众生活,只有扎根厚重的土地,才会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厚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