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文学来了

来源:
时间:2015-07-27 11:19:29

巴拉圭“爆炸后”文学代表人物胡安·曼努埃尔·马科斯的代表作《甘特的冬天》中文版,作为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西班牙语文学译丛” 主打作品近日面世。

  在原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资深翻译家尹承东的主持下,巴拉圭“爆炸后”文学代表人物胡安·曼努埃尔·马科斯的代表作《甘特的冬天》中文版,作为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西班牙语文学译丛” 主打作品近日面世。这是巴拉圭文学首次亮相中国内地。
 
  首批问世的“西班牙语文学译丛”,还包括《擦肩而过》《匆匆半生路——拉丁美洲最新短篇小说集》等。此外,在哥伦比亚非凡的魔幻主义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辞世一周年之际,中央编译出版社还专门编译了一本纪念文集——《马尔克斯的心灵世界——与记者对话》。
 
  巴拉圭近四十年 最重要长篇
 
  与其他拉美国家相比,此前巴拉圭文学介绍到中国来的寥寥无几,而《甘特的冬天》不仅被评价为巴拉圭近40年最重要的长篇小说,而且还是拉丁美洲第一本除了小说本身之外,还带有长篇前言、注释和参考书目索引的评点性的全景小说,具有明显的特色,对于推动和丰富国内与拉美文学间的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作为拉丁美洲“爆炸后”文学的典范之作,《甘特的冬天》通过女教师埃丽萨、世界银行总裁甘特、女大学生索莱达以及神父、妓女、吸毒者各阶层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反抗暴政的故事,将巴拉圭这片陌生的土地与纽约、亚特兰大、巴黎等现代大都会联系起来;而作品在故事的主体框架之外又加入原始部落卡拉伊人对当今世界的预言,形成一个多重语义相互交织、情节发展回旋往复的叙事文本,从而鲜明、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所处时代矛盾的敏锐认识和清醒思考。
 
  这是巴拉圭文学首次在中国内地亮相,作者胡安·曼努埃尔·马科斯是继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的又一位文学大师,其创作风格继承了二战后拉美文学“大爆炸”的优良传统,是“爆炸后”文学的代表人物。《甘特的冬天》为其代表作,迄今已被译为20种语言。小说创作于1974年,在1987年面世前,经历了漫长的酝酿期,马科斯主要从对巴拉圭独裁统治者阿尔弗雷多·斯特罗斯纳的强烈反对和自己的流亡岁月中汲取灵感,小说正式出版时在原稿基础上历经十次修改,在写作技巧、语言风格、人物设计及主题定位上均有重要突破。西班牙文初版发行时就被评为当年的“巴拉圭图书”,并先后于2009年、2012年再版。
 
  原来小说
 
  还可以这么写
 
  拉美文学大爆炸对世界文学或者对中国作家产生了多大影响? 北京大学西语教授、拉美文学专家、原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赵德明回忆,上世纪80年代莫言在接触了《百年孤独》后说:“啊,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这种吃惊的背后是什么?“我一直习惯了小说是那样写的,现在博尔赫斯写《阿莱夫》,写《小径分岔的花园》,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还可以这样放语言,这样放结构,这样放故事。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的文学大旗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能离经叛道,怎么小说还会有这样一套?但这是表象,它的背后其实是对一两百年来世界文学发展潮流的无知,你一直在山里当知青,一直在部队里当大兵,哪知道这些东西。”
 
  赵德明介绍,所谓的拉美文学“爆炸”借用的是“Bang”这个词,是一个出版现象。上世纪60年代一批文学作品像《百年孤独》《跳房子》等分别在西班牙和阿根廷出版,读者看了后耳目一新,这些书当时印数很高,成为英美图书市场的一个新现象,评论界也很快跟上。
 
  “《甘特的冬天》作者马科斯是第一个研究从‘文学爆炸’到‘爆炸后’这个过渡期的学者,有研究专著《文学爆炸后研究》。当时他在美国教书,在研究中给自己找到了定位。从写法到语言,他不重复《百年孤独》这一套,所以《甘特的冬天》是20世纪下半叶巴拉圭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从小说结构、写法、语言、名词/形容词搭配、引用的理论都是后现代的理论,都是‘爆炸后’文学前期理论的实验成果的集大成者。”赵德明说。
 
  作家刘晓村在谈到南美作家、南美文学对自己这一代“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读者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西欧和北美小说的影响”时说,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读南美文学的时候,觉得是一个巨大的刺激,“我那时候不到20岁,还没有开始文学创作,但我突然有一种打开了很大一扇窗的感觉,可能跟很多读《百年孤独》的写作者一样,我发现还有这样一种叙事方法、这样一种看待事情、看待人物、看待一段历史的方法,是惊天的一个霹雳。”
 
  从《百年孤独》到若热·亚马多的《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到略萨的《绿房子》还有《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再到富恩特斯、科塔萨尔、伊莎贝尔·阿连德的作品,“南美作家描写的很多社会问题,相对于现代性对我们的戕害,离中国读者更近。”刘晓村指出,除了这样的“一种亲切感”,另一方面南美文学的创作手法其实对我们的阅读习惯并不容易,特别是到了“后爆炸时代”,像《甘特的冬天》阅读起来更加困难,因为它需要读者想象力参与的要求比较高。“接触这种小说多了以后,就会发现从阅读的角度给我们的启发更加深邃,这是一个阅读的进步。”
 
  “爆炸后”文学实验
 
  集大成者
 
  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刘明清在谈到“西班牙语文学译丛”的出版时有一个判断,“最近拉美文学在国内会有一个持续升温”。他特别提到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到拉美访问时,带着国内几位作家莫言、铁凝、麦家等,“这是一次朝圣之旅,上世纪80年代拉美文学的译介在中国曾经掀起了一个高潮,中国的一大批作家受到马尔克斯影响。在拉美文学的影响下,中国文学现在已经走向世界,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甘特的冬天》译者、西班牙语翻译家尹承东也认为,李克强总理这次出访前亲自调研了拉美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我认为他的访问是一阵旋风,势必对拉美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文学交流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给双方的交流带来新的活力、新的前景。”他特别提到,今天的世界有44个国家6亿人口在用西班牙语。
 
  谈到《甘特的冬天》,刘明清表示,这部小说文字非常优美,而且让读者看到了拉美整个大的时代变迁,但是它“不太好懂,很多头绪”。一辈子从事西班牙、拉美文学译介的赵德明也承认,《甘特的冬天》读来不易,不过他认为“唯其不好懂才会好奇,唯其好奇才会暴露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无知?抱着这样一个动力去探索、去看这个书。《甘特的冬天》已经是巴拉圭教育部颁定的国民教科书,为什么?就是因为它能开启智慧。”
 
  赵德明介绍,《甘特的冬天》主题是反独裁,在拉美,反独裁小说是一个焦点,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更有意思的是,反独裁小说在故事情节、小说结构、语言表达上,一直在变、变、变。《人工呼吸》是1980年出版的,《甘特的冬天》是1987年出来的,相差7年,马尔克斯写的反独裁的《族长的没落》是1967年,加上阿斯图里亚斯写的《总统先生》,仅这四本书,同一体裁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语言、不同故事,给我个人的启发是:第一,不断加深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改革和创新表达形式。上世纪40年代写军事独裁可能就写到军阀的特点,写到美国对军事独裁的帮助、教会的帮助,到《甘特的冬天》,已经是社会、人文、心理的层面,是以前题材里不碰的,以前都是说独裁者、压迫者,现在丰富到了方方面面来对准这样一个问题。更有意思的是,《甘特的冬天》还要面向广大读者。”
 
  人物档案
 
  胡安·曼努埃尔·马科斯,1950年出生,是继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后拉美文学又一位大师,其创作风格继承了二战后拉美文学“大爆炸”的优良传统,是“爆炸后”文学的代表人物。《甘特的冬天》为其代表作,迄今已被译成20种语言。

最新热点

更多

错版币水印头像倒印:有人出价百万收购

100元人民币的水印头像居然是倒着的,但它有各种防伪...[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游客折断千年梅树树枝被罚3万元(图)

5月29日,琅琊山上一件“镇山之宝”——欧阳...[详细]

养老金投资办法公开征言 专家:6000亿资金有望入市

◎每经记者 李彪  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详细]

对西方艺术品一掷千金的时候 中国富豪在想什么

同一场拍卖会,以1 27亿美元拍下莫奈作品《...[详细]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台媒称,1820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