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生态文学创作

来源:北京文艺网
时间:2015-09-06 10:37:35

李青松的报告文学一向以关注生态问题为己任,以知识分子的忧思心系苍生大地,满载人文情怀,显示了旺盛的思想力和创造力。

  李青松的报告文学一向以关注生态问题为己任,以知识分子的忧思心系苍生大地,满载人文情怀,显示了旺盛的思想力和创造力,从《遥远的虎啸》《告别伐木时代》《大兴安岭时间》《林区与林区人》到《一种精神》《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大地伦理》《粒粒饱满》,无不记录了他探索自然生态,表达人文理想的精神文化嬗变轨迹。
 
  李青松新近推出的生态文化散文集《贡貂》同样延续了他的创作特质和生态理念,文章取材领域更开阔,笔力更自由洒脱。他将自然生态作为一个需要整体观照的人类文化现象,从民间视角出发,无论是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将笔触深入到人类文化的基底,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的精神状态。
 
  《红松之美》中,作者面对小兴安岭完整的红松原始森林,一边从知识性的角度饶有兴味介绍了其自然特性、生态意义,另一边揭示“红松原始林的至善至美,不在于它表面的景色,以及它给我们提供了多少良材美干,而在于它群落细部有条不紊的巧妙安排和万世不变的自然法则,在于它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还有勇气、精神和力量。”作者将红松原始林作为有生命的群体,它提供给人类精神世界的力量与勇气,植物的象征性意义在这里超越了实用主义的形而下意义,从而获得了精神性的象征。
 
  李青松通过捕捉适于表达的素材,经过文学化的整合,于看似不经意之间流露出对自然生态的体验与尊重。《碛口枣事》从文化名人的生活细节写起,到碛口古镇的沧桑历史,再到现实民间生活的趣味,镜头不断地远推近转之间,一幅人与生态之间和谐相处的图画便跃然纸上了。《贡貂》从科普、历史、文化多个角度全方位、延展式地介绍了关于“貂”的详尽情况,将“貂”的身上赋予一种对历史的凭吊和某种伤感的怀念,隐喻了人对现存环境的无奈与失落。
 
  生态在李青松的散文中,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存状态,就是物种间保持彼此的宽容、尊重和理解,而非驾驭关系、统治关系。作者在表达对生态环境忧虑的同时并未陷入悲观主义的泥淖,而是描绘了梁从戒、崔永元、石田善一、梭罗、戈尔、巴勒斯等生态与环保事业的有识之士,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叙述这些有识之士的作为与贡献之时,李青松也声明了自我的生态观念、文学观念。他的散文从自然生态出发,而又非局限于自然生态一隅,将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作为表现对象,表现出一种可贵的生态整体观。
 
  如果说,自然生态是李青松报告文学和散文创作的一个独特的直接切入点,那么对精神生态的关注与介入则令他的创作更具深度,更加有别于一般的生态科普作品。从关注外在的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的内心与灵魂世界,正是21世纪生态文学的自我探索与重构,是对于人的内涵与外延意义的又一次深度解读。
 
  李青松特别擅长人物速写式的笔法,他通过寥寥白描,就能令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顿生亲切之感。《彰武与彰武人》从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生态、发展沿革等侧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刻画了彰武与彰武人的历史足迹和现实剪影。作者联系自我成长经历,将身边人、身边事、家乡风俗景物写得有情有味,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让宏大与细微有节奏地结合,使得文本充满了特有的人性之美、人情之味。
 
  同时,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去解读人的精神世界,有苦涩,也有甘甜。《且说大寨》中“真正的农民,真正的好人”陈永贵晚年的苦闷寂寞,多因时代的落差而造成,却很少有人关注;《佤山佤寨佤人》中佤人“拒绝一切与美与善与快乐无关的事物”,在关注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作者传达出积极向善,充满乐观、希望的态度。李青松的散文表达出了人心与自然关系,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这一表一里进入作者的文学表达中,显得顺理成章。
 
  从植物、动物、人、资源、环境到整个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童年记忆、生活琐事的感怀、游历的行踪、美食美景、人物素描、休闲之乐……李青松的笔触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散文《老号骆驼》从多个角度立体地实践了李青松在开放性的创作心态下所表达的文化指向。他从自己少年时代生长的科尔沁沙地南缘对骆驼的记忆写起,详细考证了骆驼的生活习性、我国野骆驼的分布、人工繁育,骆驼在历史上对丝绸之路的积极贡献等等。看似自由的笔触,其实真心地赞美了骆驼对“自己精神和灵魂的固守”以及“了不起的具有骆驼精神的人”。李青松的散文之所以耐读,除去丰富的知识性考证,时间空间的拓展范围的广大、巨大的文化含量之外,还有其作品的精神与灵魂总是伴随着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和永远不停息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李青松借鉴了报告文学、人物速写、科学小品、抒情散文、甚至小说等诸多创作元素和表现手法,进行了多层面的知识考古。同时,他的散文专注于民间叙事,善于联系自我成长体验,又富于生活情趣,朴素之中有深意,诙谐幽默的叙事语言、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文本可读性,探索了散文文体全新的写作路向。

最新热点

更多

错版币水印头像倒印:有人出价百万收购

100元人民币的水印头像居然是倒着的,但它有各种防伪...[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游客折断千年梅树树枝被罚3万元(图)

5月29日,琅琊山上一件“镇山之宝”——欧阳...[详细]

养老金投资办法公开征言 专家:6000亿资金有望入市

◎每经记者 李彪  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详细]

对西方艺术品一掷千金的时候 中国富豪在想什么

同一场拍卖会,以1 27亿美元拍下莫奈作品《...[详细]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

断臂维纳斯并非女神而是妓女台媒称,1820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