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绝”九龙舞 经费受限表演难
来源:
时间:2015-03-30 11:59:25
平江九龙舞被誉为“中华一绝”,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近年来,它因阵容庞大、出行费高,频频在各种活动和商演中“缺席”。
平江九龙舞被誉为“中华一绝”,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近年来,它因阵容庞大、出行费高,频频在各种活动和商演中“缺席”。而国家拨款的专项保护经费有限,面对生存的尴尬,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延续下去?
平江县伍市镇白杨村有个著名的民俗项目,叫做“九龙舞”
早在2008年,“九龙舞”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截至目前,它是岳阳60多支民间龙舞队中,唯一一支具有“国字号”头衔的龙队,特色和身价不言而喻。
然而,当为期近一个月的2015岳阳市首届舞龙表演大赛3月28日落下了帷幕时,却始终没有见到平江“九龙舞”身影。
其实,早在首届舞龙表演大赛筹备阶段,组委会就向平江县文化馆发出了邀请通知。但因九龙舞阵势庞大,参赛人员多,需要几万元的经费,而活动主办方提供的费用有限,平江文化馆不得已放弃了这次参赛的机会。“九龙舞”不止在这样的大赛活动中“缺席”。近年来,一些单位的文化活动和商业开业庆典也曾邀请“九龙舞”参加,均因队伍过于庞大又不能裁减人员而未能成行。
几十万的出行费“吓跑”承办方
据史料记载,九龙舞始于汉兴于唐,至今已逾2000年历史。相传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沉于水底,无法回到人间,人们每年端阳节都要划起龙舟前来打捞。此事感动了洞庭龙王的九个儿子,九条小龙翻江倒海,大闹洞庭,逼着老龙王把屈原的遗体送回人间。人们为了感激九龙的义举,便模仿九龙的舞姿,创造了九龙舞,已示纪念。“九龙舞”也因“九龙同起舞,缺一不成龙”而得名。完成一次九龙表演,需要出动200余人,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是一种大型龙舞。有文化研究者总结,国内的南龙和北龙以腾、跃、盘、旋等竞技为主,“九龙舞”则是在竞舞中编织精美图案,完成一个接一个立体造型,龙在图案中竞舞,图案在竞舞中变幻,是一种舞动的造型艺术,在国内龙舞中极为少见。
随着时代发展,“九龙舞”已不再限于端午祭祀,而是助庆娱乐,为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造势。
年近6旬的姚大明是“九龙舞”第八代传承人。2013年,他带着村里的龙队到长沙为一家农贸市场开业进行表演。为节约成本,200多人的队伍精简到186人,三台大巴车,再加上一台装载道具的货车,浩浩荡荡赶赴省城。表演结束后,反响十分热烈,在现场观看的八十岁李娭毑感叹没见过这么有气势的龙队。
姚大明心里清楚,近几年来像这样的商业演出机会屈指可数,平均下来每年只有一到两次。他记得1993年外出表演有12场之多,几乎每月都有外出表演。“这几年,经常有从南京、江西那边打电话来邀请我们去表演,但一谈到出场费预算需要几十万,对方就没有回音了。”这一现象让他感到有些焦虑。“1993年,工钱只有几十元,大家都在家务农,有个两三万元出场费就可以出去表演,车费、吃饭住宿都涨了,现在出趟门近一些地方几万元,远一些没有几十万是很难的。”姚大明算了一笔账:200多人去一趟南京来回至少得3天,包车4台来回路费8万元,吃饭住宿得10多万元,人员务工费从准备开始得算5天,大概要18万元,所以一趟下怎么也要40来万。虽然商业演出能拿到一些费用,但除掉人工、车费伙食等,基本没有结余,有时还要倒贴钱。
最让他感到遗憾的是,九龙舞错失了参加北京奥运会表演的机会。当年,奥运组委会原计划九龙舞去京表演。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收到消息后相当重视,但一预算,需要经费80万元,后因无法筹到足够的钱,只好推掉行程。
“九条龙缺一就是砸招牌”
没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和资金补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举步维艰。
为了规范和加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6年财政部、文化部制定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中提及专项资金的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管理和使用应当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合理安排、专款专用的原则。“九龙舞”龙会会长姚满华说,自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华遗产以来,龙会收到专项保护经费共40万元,但对于实际保护和传承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光道具更新、添置就需要20多万元,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
始建于清朝的姚氏宗祠是“九龙舞”龙队传习、贮藏设施的场所,室内采光及通风等条件有限,影响其很好传承发展。九龙舞馆也设在此,自去年3月动工修缮以来,已投入200多万元,其中村民每家每户集资300元,自发筹集七八十万元,至今仍有很大的资金缺口。
“商演少又赚不了钱,专项保护资金有限,要把九龙舞保护好,传承和发展下去很不容易。”姚满华说。
逢年过节,龙队下乡玩龙,遇到场地小的地方,九条龙拆散,两三条一起分散舞动。龙会也思索过是减少几条龙,降低成本,适合商演,想法一出就被否决。
“九龙同舞,缺一不可,否则就折了身价,砸了招牌。”作为传承人姚大明第一个不赞成。
对于九龙舞的困境,舞龙舞狮国家一级裁判陈岳林有自己的看法。“1994年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正式将舞龙舞狮列入体育竞赛项目,将舞狮这一民间活动纳入体育范畴,对龙舞进行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裁判依据动作的难度系数评判。”他认为,上世纪90年代,九龙舞之所以在岳阳、湖南甚至全国很具影响力,主要在于复杂的艺术套路和宏大的阵容,但随着舞龙舞狮进入体育竞赛项目,被“国标”后,九龙舞的套路变稍显落后,优势也逐渐消失,如何既能保护龙舞的原汁原味,又能推陈出新走市场化道路,这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步步为营再图“龙腾”
面对困境,姚大明和其他龙队队员也在苦苦思索着出路,他们深知这个道理:“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
早在1985年,平江县文化局就曾牵头重点对“九龙舞”其进行抢救性挖掘和整理,记录30余万字的龙舞资料和120套集体龙舞的艺术组合,选用18个最具有集体龙舞特色的套路重新编导组合成20分钟的大型龙舞《九龙闹洞庭》。九条巨龙在200多名舞龙手的操持下,同场表演,旗幡列列、鼓乐阵阵,气势恢宏。《九龙闹洞庭》在1991年中国岳阳国际龙舟节中一举夺得金奖,获得中外宾客高度赞赏。九龙舞从此名声大振,在全国崭露头角。
1998年,中央电视台为白杨村九龙舞拍摄了专题片,取名《中华一绝》,将九龙舞推向世界。2000年,伍市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九龙舞之乡。”
“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支持。”姚大明清楚记得,1991年参加中国岳阳国际龙舟节开幕式广场表演,龙队回县,县长到平江大桥迎接,沿街人们敲锣打鼓,铳炮齐鸣。县委书记在政府招待所迎接,提出发扬九龙精神,振兴老区经济。
接触姚大明,他和他的队员们还不时会提到一个词:政治任务。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为了抓住对外宣传的机会,“九龙舞”的队员们会尽量保证在重大政治活动中的出现频率。2007年,为参加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当时不少在广州打工的队员请假赶了回来。“组织上安排的任务,哪怕做点牺牲我们都会参加,但得提前通知我们,好有时间做准备。”
“九龙舞有很好的民众基础,村民保护意识强,龙队青壮年比较多,关键要在发展上下工夫。”市群艺馆分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副馆长周武十分重视和关心九龙舞的生存发展。他建议,首先要加大宣传,每年定期举办大型展演展示活动,其次是合理开发利用,要大胆走出去,拓宽演出市场,同时利用平江旅游资源,资源互补,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的路子,做到利用与保护并举。
为避免了人员断层的窘境,2013年平江县时丰中学被正式授牌为九龙舞培训基地,老艺人每周定期在校内开展舞龙活动一至两次,向学生传授舞龙套路和乐器表演技巧,宣讲龙文化知识。
目前,平江县文化馆目前筹集几十万元,开展一列活动对九龙舞进一步加工、提高,组织队伍拍摄的《平江白杨九龙舞艺术大全》光碟已出版发行。同时,将在九龙舞传习馆举办一次龙舞研讨会,着重研究九龙舞蹈的继承和发展。今年内,还将协同有关部门联合举办首届全国龙舞邀请赛。在取得经验后,每年端午节将推出“国际龙舞艺术节”,广泛开展国际龙文化交流。
“困难虽然存在,但‘九龙舞’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去,我们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把它闹出洞庭,舞遍中华!”对于“九龙舞”的将来,姚满华还是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