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东方舞的发展
来源:
时间:2015-05-22 09:58:37
手鼓嘣嘣地响起来,一位装扮靓丽的阿拉伯女郎轻盈出场。她赤足踏地,柔臂轻舒,突然将那半遮半掩的腹部上下抖动,将那肥硕无朋的双胯左右摇摆。
手鼓嘣嘣地响起来,一位装扮靓丽的阿拉伯女郎轻盈出场。她赤足踏地,柔臂轻舒,突然将那半遮半掩的腹部上下抖动,将那肥硕无朋的双胯左右摇摆。整个动作来得极其迅猛,但又显得协调而舒展,使人两眼不禁豁然一亮,使人心灵不由怦然震颤。在场的人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旅居开罗三年,在尼罗河的旅游船上,在子午线饭店的婚宴上,我曾几次目睹这样的场面,几次产生这样的感受。这就是遐迩闻名的埃及东方舞的演出。
“东方舞”的称谓来自欧洲。欧洲人历来以自我为中心,将毗邻的广大北非、西亚甚至亚洲其他地区统统称为东方。但东方舞并非泛指东方乃至亚洲地区的各种民族舞蹈,而是专指欧洲人眼中,流行于埃及、土耳其等地的一种以扭动胯部和腹部为主要动作的特种舞蹈。东方舞是欧洲文人学士对这种舞蹈的雅称,而“肚皮舞”这样的讲法则源自美国第一位引进这种舞蹈的经纪人。
肚皮舞倒也是一个蛮形象的称谓。这种由青春女郎演出的舞蹈,既不同于欧洲的脚步舞,也不同于南亚的手臂舞,而是以臀肌和腹肌活动为主的一种“肌肉舞”。每当手鼓、长笛、唢呐等节奏强烈的乐器声起,舞女就猛烈地扭动双胯,鼓动小腹,动作既夸张又自如。据称,优秀的舞女从孩提时代就接受专门的肌肉训练,臀肌发达而不臃肿,腹肌强劲而能自由操控。舞到高潮时,臀部的每块肌肉都鼓涨起来,使双胯摇曳多姿;腹部的每块肌肉都能随意调动,上下起伏,恰似涟漪之荡漾,波涛之汹涌。肌肉的强烈抖动,辅以手握之铜钹、身佩之响环、足缠之轻铃一齐作响,造成或轻柔或狂烈的气氛。轻柔如飞燕穿薄云,狂烈似奔鹿逐山林。而一旦舞步戛然而止,舞影黯然消失,舞女就悄然轻偎到看客的身旁。那火爆的场面,那尖利的彩声,着实令人激动。也许正因为如此,东方舞不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少看客,名声大噪。
争论之一是,这种舞蹈源自何方。一说源自古埃及。早在五、六千年之前,埃及就有多种形式的舞蹈。每当举行宗教或政治典仪,法老皆与臣民同欢共庆。宫廷为此专门训练了一些舞蹈演员。从古埃及遗留下来的记载看,有的舞蹈演员来自本地,有的则来自非洲内陆,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的身躯矮小的俾格米人最多。从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坟墓中的壁画来看,这些演员不但能跳舞,还能演奏手鼓、长笛、竖琴、铙钹等乐器。跳舞时,女演员除佩戴耳环和缠系腹带之外,周身一丝不挂。这种古老的宫廷舞,很可能就是东方舞的雏形。另一说来自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土耳其。公元16世纪,奥斯曼帝国逐渐强盛与繁荣,上层统治者生活非常奢华。苏丹后宫中有大批妃嫔,有的专以半裸半掩的舞蹈供苏丹及其近臣取乐。一些达官富贾以纳妾、招仆等名义,在自家的内房中也蓄养着一些女伶,日夜轻歌曼舞。随着奥斯曼帝国版图的扩张,这种内宫或内室的舞蹈传播到埃及和西亚北非其他一些地方,发展成为今日的东方舞。这两种说法,细节虽然不尽相同,但都肯定了东方舞源自宫廷或内室,是专制权力的产物,专为帝王及富人寻欢作乐服务。
与这种“宫廷说”不同,有人提出“民间说”,认为东方舞源自欧亚非三大洲接壤地区的民间舞蹈。他们考证说,东方舞的雏形同人的生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原来,这一地区流行生殖崇拜,许多民族都有自己崇拜的情爱与生育女神,诸如希腊人崇拜的维纳斯、小亚细亚人崇拜的阿佛洛狄忒、埃及人崇拜的伊西斯。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生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女性的阴部和腹部。为确保生育能力旺盛,青春期的女性在闺阁中总是赤身裸体,随时锻炼自己的腹肌,扩张自己的双臀。久而久之,强肌扩臀就演化为一种舞蹈。到伊斯兰教兴盛之后,这种只在闺闱中演练的舞蹈,又成为终日难得出门的穆斯林女性自娱自乐、消烦解忧的一种方式。在埃及、土耳其等比较开放的伊斯兰国家,这种舞蹈后来逐渐走出闺闱,成为举办宗教庆典、结婚仪式、成年割礼等活动时不可或缺的节目,成为一种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
几位专家认为,东方舞这种舞蹈确实起源于中东地区,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地区多种民族舞蹈的长处。至今仍可明显看到的是,东方舞急促的节奏同中亚各国的舞蹈相近。这可能同早期的土耳其人从亚洲东部经那里来到小亚细亚有关。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些印度舞女在征战中被掳掠到开罗,将其优雅的手姿传授给埃及的舞女,使刚劲有余的当地舞蹈平添了几分柔媚。今日东方舞的刚柔相济之美,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东方舞女暴露上身、紧裹下身的服装,则同源自印度、经中东流落到欧洲的吉卜赛人的服饰相近。而她们在舞兴达到高潮时发出的“叻叻”尖叫声,更是在黑非洲各国经常听到的助兴的叫喊。这一切说明,在中东这片长期动荡不已、民族交融不断、文化交流频繁的土地上,东方舞是在吸收东方诸多民族舞蹈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东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人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