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荣学羌踏歌对唱跳“情舞”
来源:
时间:2015-06-12 10:39:43
身着盛装的藏族男女一边清唱,一边踏着有节奏的步点翩翩起舞,不断穿插出各种队形……6月6日上午,甘孜州得荣县瓦卡镇上,一场当地民间舞蹈“学羌”表演吸引了不少观众。
身着盛装的藏族男女一边清唱,一边踏着有节奏的步点翩翩起舞,不断穿插出各种队形……6月6日上午,甘孜州得荣县瓦卡镇上,一场当地民间舞蹈“学羌”表演吸引了不少观众。
学羌流行于瓦卡镇子庚、子实、阿称等村寨,是当地民众非常喜爱的自娱性歌舞。由于得荣位于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的高山深谷间,使得这一历史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近日,记者跟随“红军长征在甘孜80周年暨文明乡村行大型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得荣,探访得荣学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庐山真面目。
不只你侬我侬
男子头戴皮帽,脚蹬皮靴;女子身穿百褶裙,身上挂满各种装饰。随着领队一声令下,近20位藏族民间艺人开嗓欢歌、翩翩起舞,脚下不时发出有节奏的踢踏声。历时20分钟,伴随着“扎西德勒”的祝福声,动人的舞蹈圆满结束。
在得荣方言中,“学”有“勾兑”、“结交”、“配对”的意思,“羌”是“跳”的意思,因此“学羌”本为男女交往中跳的“情舞”,素有“北有康定情歌,南有得荣情舞”之说。男女对唱、对跳的形式,也似乎印证了“学羌”与爱情的关系。
在当地,但凡节日、集会,村村寨寨、男女老幼欢聚一堂,跳起学羌以示和睦、吉祥。特别是秋收之夜,人们点燃熊熊篝火,相聚在其周围,跳起学羌尽情欢唱。
学羌采用无伴奏、无道具的踏歌形式,动作特点在于跺脚与踏脚动作相结合,时而刚劲有力,时而柔韧洒脱。厚实的皮靴在地面上发出整齐的声响,创造出独特的韵味。
藏族作曲家阿金介绍,学羌曲调结构较为复杂,常有起式、连接、主段、结束段之分。音程起伏很大,旋律明快而古朴,以五声调式音阶为主。记者现场欣赏发现,每段唱词于旋律结束后,舞者常以踏点填补空白,给不稳定的余音造成稳定的结尾,使得学羌舞曲充满生机。
见证民族融合
得荣民间传说,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途经此地,得荣大土司子庚阿吾为迎接公主驾到,特意召集当地民间艺人,创编能让文成公主看懂又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最终产生了融汉族、藏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歌舞风格为一体的学羌。
不过,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值得商榷。近年来,西部多个省区考古研究院(所)联合对唐蕃古道展开考古调查,认为文成公主进藏可能经过甘孜州西北部的石渠,这与得荣所处的甘孜州西南角相距甚远。也有观点认为,学羌为云南中甸(今香格里拉)流传而来,见证了民族融合发展。《滇云历年传》记载,明代晚期纳西人盛极一时,曾统治中甸、巴塘、理塘一带。得荣旧属巴塘管辖,有学者因此推测学羌原为纳西族舞蹈。
当天,85岁高龄的格玛次仁也来到表演现场,他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格玛次仁15岁跟随擅长学羌的父亲洛荣扎西学习,很快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羌传承人。学羌以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为了让这一优秀民间文化后继有人,格玛次仁从1980年开始,相继在瓦卡镇子实村、瓦卡村组建了业余学羌队,担任舞蹈编排工作。
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尼玛阿布、子实阿忠等人自发组建了“瓦卡学羌队”。每次排练时,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格玛次仁总会来到现场,坐镇指导。“格玛次仁不仅是得荣权威的民间艺人,而且是年青一代民间文化传承者的楷模。”得荣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局局长阿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