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族舞剧《诺玛阿美》北京首演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5-10-12 10:12:12
云南省红河州歌舞团创作排演的哈尼族舞剧《诺玛阿美》的在京首演10日晚在天桥剧院完美收官,期间多次收获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从神秘悠远的“哈尼哈巴”传唱开始,到欢快的祝酒歌结束,云南省红河州歌舞团创作排演的哈尼族舞剧《诺玛阿美》的在京首演10日晚在天桥剧院完美收官,期间多次收获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散去,纷纷表示“被这部史诗般的民族舞剧震撼了。”还有慕名而来的在京云南籍观众动情地说:“太感动了,没有想到一个州歌舞团能够排演出思想和艺术性上能与世界对话的作品。”
舞剧《诺玛阿美》以哈尼族迁徙史为背景,取材于红河州哈尼族口述史诗和多部民族史籍,再现了哈尼族祖先遭受外来强敌入侵被迫南迁,最终在红河南岸创造哈尼梯田,寻找心中的圣地“诺玛阿美”的故事。
红河州歌舞团团长、《诺玛阿美》编剧周楚栋介绍,《诺玛阿美》把哈尼族的三个经典传说融入了进来,总体的故事架构来源于《哈尼阿陪聪坡坡》,融合了《长街宴》的表现形式,以及《都玛简收》中哈尼女性坚韧不拔的精神。
“我们的作品要既能够表现哈尼族精神,又要能够尽可能融合所有哈尼族的艺术特点。”周楚栋说。
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我听说,在云南哈尼稻田所在地,农村会唱《哈尼四季生产调》等古歌、会跳乐作舞的人越来越少。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
团长周楚栋告诉记者,哈尼族拥有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诺玛阿美》力图将其全部容纳在内。其中,声乐部分融合了“哈尼哈巴”“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多声部”等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舞蹈编排则将哈尼族传统的“祭寨神”“碗舞”“芒鼓舞”“棕扇舞”等6种哈尼族传统民族舞蹈进行融合与提炼,让舞剧呈现出浓浓的哈尼民族风情。《诺玛阿美》中“哈尼哈巴”的呈现就是舞剧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典型。
“找啊,找啊,心中的诺玛阿美在何方?喝一口辣酒润润嗓,用先祖借我的舌头讲一章。”
舞剧开头的“哈尼哈巴”让人印象深刻,在黑暗中哈尼老人用古老的语言喃喃吟唱,似乎在唤醒观众的感知,神秘悠远的音节仿佛能推开时光之门,在舞台灯光渐起时,将观众带到哈尼族火堆前,光影流动,哈尼族流传了数千年的古老传说被“哈尼哈巴”传入心间。
哈尼族的原始说唱艺术哈巴,是远古时代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说唱艺术的“活化石”。
历史上哈尼族没有文字,农耕生产生活知识的传播完全靠口传心授,歌手可以连续演唱几天几夜,演唱内容囊括了哈尼族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婚丧嫁娶、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堪称哈尼族社会口语传承的“百科全书”、教化风俗。
《诺玛阿美》总导演王舸表示,除了哈尼族独特的民族艺术,最能唤起他创作热情也是最能打动他的,正是哈尼族以及哈尼族迁徙史反映的精神内核。
“这个民族没有因侵略与战争而消亡,反而在新大陆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哈尼梯田,这样的坚韧不拔让人感动,我想这种无畏艰难开山创业的精神也是‘中国梦’的缩影。”
《诺玛阿美》立足于迁徙史诗的厚度,关注人物的命运及抉择。导演摒弃了模式化的英雄人物塑造方式,对女主角戚姒进行了“文能对镜贴花黄,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形象定位,综合运用声光电艺术与舞蹈之美:哈尼族原始野性的舞风与现代舞的技巧融合,刚柔并济呈现出戚姒与部落头人爱恋缠绵的柔情;鼓点阵阵叩击心灵,塑造出戚姒在丈夫死后带领族人抗争的顽强与果敢。
总导演王舸表示,他还将进一步对哈尼族的民族艺术进行挖掘,并将其融合到《诺玛阿美》中来。哈尼族有太多值得保存与记录的艺术,排演《诺玛阿美》是将这些逐渐失传的艺术形态重新集纳梳理与保存的好机会。哈尼的艺术之美属于哈尼族,同时也属于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