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话剧《王府井》排练
来源:
时间:2015-02-03 11:08:02
2月4日至16日,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王府井》将于立春时节再度上演,在2月12日迎来其第一百场演出并举办签售活动。
2月4日至16日,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王府井》将于立春时节再度上演,在2月12日迎来其第一百场演出并举办签售活动。在1月29日的媒体探班活动中,现场重温戏剧精彩片段后,王府井金街上商家盛锡福、东来顺也分别带着“百年老店”的真实故事来到了现场,在亲切互动中,几位在“老字号”里奉献一生的老师傅与主演们温情共话“王府井传奇”。
经典大戏再打磨,众戏骨干劲十足迎“百场”
在本轮“百场纪念演出”即将到来之际,任鸣导演与主演张光北、王继世、战卫华、王劲松、丛林、王刚、白荟等早已投身到了紧锣密鼓的排练中。排练场上,戏骨们个个干劲十足,为“百场”演出蓄势待发。谈及本轮排练,导演任鸣说:“这些演员过去在不同的轮次中先后参演过《王府井》,而他们本轮的组合又是新鲜的,他们在对戏过程中不时碰撞出新的‘火花’,复排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作为一部跨越沧桑历史讲述北京人、北京事的原创大戏,《王府井》中处处弥漫着老北京的民俗风情。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曾称:“话剧《王府井》的推出,会使王府井不仅是北京的商业标志,更成为北京的文化标志。”在探班中,导演任鸣特意选择了全剧的开场戏,几个王府井街上的小人物——匾爷、蔡仙儿与仙人居的顾客一同闲话家常,说老北京城的“东西南北中”,聊炒肝的制作工艺。虽然是一段矛盾冲突不甚激烈的群戏,却使扑面而来的京韵京味儿蔓延开来。同时,话剧《王府井》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有味道、有故事的,不仅主角形象抓人,众多配角人物也极有看头,这幕戏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剧中群戏的分量和魅力。
而对于《王府井》中所塑造的精神内核,正如编剧郑天玮所说:“这不是一家一户的发家史,也不是王府井大街的纪录片,而是一幅北京人的精神肖像。” 主演们现场展示的第二段戏“担保戏”是王府井商街被烧之后的一场高潮戏——禄顶鸿帽店的掌门人佟寿春带领众商铺掌门人以命担保,救出炒肝店老板蔡仙儿,北京金街老字号商户们的厚德、诚信与危难中的互相扶持在这一段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老字号”到现场,台上台下共话“王府井传奇”
现实中,王府井金街上的众多老字号商铺也正是凭着百年不变的诚信来经营,才得以在时代发展中屹立不倒。探班活动中,特别邀请到了东来顺、盛锡福两家王府井的“老字号”商家做客排练厅,并将他们“百年老店”发展历程中的动人故事一一道来。
享有“中华第一涮”之美誉的东来顺始建于1903年,陈立新先生是东来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人,“身怀绝技”的陈立新在店里担任切肉师傅44年之久,曾在2009年被北京市首批认定为“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回首上世纪70年代初进店学艺的历程,陈大师可谓历尽艰苦,而在东来顺,师傅收徒看重的不仅是手艺,更在乎人品。每年的火锅旺季,各位师傅要“耍手艺”进行当众表演,客人可挑选师傅为自己的美餐操刀,“记得有一天,点我的顾客特别多,排了很长的队,我一着急,不自觉地把肉切厚了。师傅看到后勃然大怒命我重切,他说:‘咱们的品牌之所以响亮,靠的是品质,顾客看重的是咱们的字号!’” 在陈师傅眼中,随着手艺一起被时代传承下来的,是百年积淀的待客文化,“能来咱铺子里站一站,那是缘分人;能到咱铺子里坐一坐,那是瞧得起咱的人;能到咱铺子里吃饭,那是照顾咱的人。”老掌柜留下的这段“堂训”是每个东来顺员工的行动指南。
来到探班现场的另一位“贵客”是盛锡福帽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李家琪先生。话剧《王府井》中,老字号禄顶鸿帽店秉承着“客是天,要周全”的商训一路走来。王府井大街上的盛锡福帽店在百年的经营过程中,他们制作生产的帽子以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而著称于世,而李先生也为这老号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话剧《王府井》也结下了不解之缘。2009年,编剧郑天玮在创作准备阶段前往王府井大街采风,在盛锡福帽店内巧遇李总,从他口中听到了关于“海龙”的传说,于是便有了剧中清代的佟家为一顶“海龙”而送命的震人心魄的故事。如今,盛锡福已在国内外各大城市开设分店,这不仅因为他们的制帽工艺是其他店铺难以望其项背的,也得益于他们的经营之道。盛锡福的帽子时常是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据李总回忆,1972年时,一位头部受重伤的客人进店想订做一顶特殊的帽子,不仅要外观好看更不能摩擦到伤口,这让师傅们很为难。李总根据客人的情况仔细琢磨了一番,终于想出一个方法——将超薄的铁片置入帽内定型,制出了一顶外形美观又能保护伤口的帽子,让客人满意而归。还有2013年时,他记得有位顾客看中了一顶42元的华达呢面帽,却在问价后就离开了。此后李先生发现这位顾客多次进店来看这顶帽子,便跟他闲聊得知:这是一名来自南方的环卫工人,心念这顶帽子,却只拿得出20元钱。盛锡福的字号历来有规矩,用心做品质从不打折扣,但是这一次李总为这位客人打了折,客人欢欢喜喜的买下了这帽子,“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我们做生意的,除了讲规矩心里也要装着冷暖,天南海北的人走进这店里都是有缘,客人心暖了,这老字号的牌匾才会长长久久的亮堂!”
听过两位“老字号”商家的故事,主演们也对剧中的北京人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而作为剧中禄顶鸿帽店的少东家,张光北在听完盛锡福帽店的真实故事后更是感慨良深:“客人为什么都喜欢来王府井?因为商家卖的是个实在,客人买的是个踏实。也正是因为有你们这样的老字号在,这条街才存在,这部剧才存在!优秀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