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唱响京津冀
来源:
时间:2015-06-19 10:01:03
6月12日至18日,中国评剧院以“评剧唱响京津冀、敬祖润根庆甲子”为主题,赴评剧发源地河北唐山进行经典剧目展演。
6月12日至18日,中国评剧院以“评剧唱响京津冀、敬祖润根庆甲子”为主题,赴评剧发源地河北唐山进行经典剧目展演。此次活动既是庆祝中国评剧院建院60周年,也是响应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行动。
奔赴河北唐山 7天演出12场
此次经典剧目展演活动由唐山市文广新局、唐山市评剧发展促进会、中国评剧院、北京市评剧艺术发展促进会、滦南县文广新局、丰南区文广新局、玉田县评剧发展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主办,7天时间里演出了12场经典评剧剧目。其中,6月12日至13日,在唐山市燕山影剧院演出《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花为媒》、《李三娘》4个经典剧目;6月14日至15日,赴评剧发源地唐山市滦南县成兆才大剧院演出《花为媒》、《杨三姐告状》;6月16日至17日,赴唐山市丰南区丰南大剧院演出《花为媒》、《杨三姐告状》;6月18日,赴唐山市玉田县刘现庄剧场演出《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花为媒》、《李三娘》。
值得一提的是,在滦南县,参加演出的评剧艺术家开展了祭拜鼻祖活动,以缅怀成兆才先生对评剧作出的巨大贡献。“成兆才先生是唐山滦南人,他把一生奉献给评剧事业,为我们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财富。”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亚勋介绍,祭拜活动主要包括瞻仰陵园、献花篮、诵祭文等。另外,中国评剧院还将筱白玉霜、新凤霞、马泰、魏荣元等10位老艺术家丛书赠送唐山评剧博物馆。在6月19日巡演结束后,中国评剧院将联合当地政府、评剧爱好者召开座谈会和联谊会,评剧艺术家们将为评剧爱好者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
追寻先祖遗迹 梦圆评剧故乡
赴评剧发源地唐山演出,对中国评剧院来说是一场温情的回归之旅。20世纪初,评剧发源于唐山滦南县,农民艺术家成兆才等人通过艺术实践开创了评剧艺术的雏形“蹦蹦戏”。百年来,通过一批又一批艺术家的创作演出实践,评剧艺术走出唐山、走向全国,同时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皮影等其他艺术元素,成为成熟的剧种。
对于中国评剧院的艺术家来说,唐山就像一个母亲,它孕育了评剧,又哺育了评剧。评剧艺术家们对评剧的情结,衍生出了对唐山的情结。此次在建院60周年之际奔赴唐山演出,就是对评剧之乡唐山的一次朝圣、一次回馈。
“作为中国评剧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中国评剧院开启这次河北巡演之旅,实际就是一次敬祖润根之旅,以表达我们对历史、艺术以及对大师的尊重。”王亚勋表示,评剧的根就在唐山,他们不需要寻根,但需要“润根”,需要“反哺”这位伟大的母亲。“我们不但要润根,同时也要通过这个‘根’辐射更多的枝叶。今年10月,中国评剧院还将奔赴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把评剧带到南方。”王亚勋说。
打通文化根脉 区域协同发展
中国评剧院赴唐山演出也是拓展京津冀市场的重要一步。京津冀三地有着特殊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源同根的文化脉系,文化领域的协同发展不可忽视。5月28日,由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门共同主办的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已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拉开帷幕,中国评剧院的经典剧目《花为媒》作为开幕大戏成功演出。
此次中国评剧院赴唐山演出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韦远东说:“这次文艺演出是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一次重要活动,它不仅实现了文化惠民,使唐山群众享受到一次高水平的文化盛宴,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评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事实上,这些年唐山和北京的评剧艺术已经实现深层次互动。唐山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评剧艺术节,极大提升了评剧的影响力。中国评剧院不仅成为以演现代戏为主的示范性剧院,更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冠名中国字头的地方戏曲剧院。
长久以来,中国评剧艺术节为中国评剧院提供优质的展示平台,在历届评剧节上,中国评剧院的优秀演员、优秀剧目得到大家的认可,影响力也得到提升。特别是上届评剧艺术节,有8部优秀剧目都由中国评剧院演员担当主演,展现了剧院的风采,同时也体现了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基础。近期,中国评剧院先后与唐山演艺集团合作推出了《良宵》,支持天津评剧院创排了《红高粱》,协助石家庄评剧团创作了《安娥》等。
今年,为纪念中国评剧院建院60周年,剧院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戏剧活动,如元旦演出周、新春演出月、山东齐鲁行、7月即将推出大型评剧《母亲》的华北五省市巡演以及《城邦恩仇》赴希腊开启国外巡演等。这次“敬祖润根之旅”也将作为剧院庆生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剧院六十华诞献礼。
“中国评剧院赴唐山演出即是响应国家京津冀一体化的号召,率先打出这张文化名片,让评剧被更多观众所认知。”王亚勋介绍,三地演艺机构已联手共同打造京津冀演艺协作平台,推动京津冀演艺市场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