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孕育了独特的杂技艺术
来源:
时间:2015-05-22 11:01:06
1962年2月,我出生在乌鲁木齐市,在乌鲁木齐市第五小学上学。同年,新疆杂技团成立了,由来自山东、上海、河北等地的杂技演员组成。
作者:艾尼瓦·麦麦提(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新疆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新疆杂技团团长)
1962年2月,我出生在乌鲁木齐市,在乌鲁木齐市第五小学上学。同年,新疆杂技团成立了,由来自山东、上海、河北等地的杂技演员组成。1972年,我与新疆杂技团结缘,有幸成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少数民族杂技演员。
各民族老前辈为新疆杂技奠基
新疆杂技团培养第一批少数民族杂技演员前,挑选了36个维吾尔族孩子,在乌鲁木齐市第五小学训练了3个月。那时候,好多孩子觉得练杂技太苦,慢慢就不练了。对于我而言,刚开始我也不是特别喜欢杂技,因为学杂技既辛苦又枯燥,但是看到一起进团的同学相继登上舞台,只有自己还没有学成,心里就有了紧迫感,开始发奋练习,开始慢慢体会到杂技艺术的乐趣,喜欢上了这个行当。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3个月后,8个孩子被挑选出来进入新疆杂技团,我们就开始了起早贪黑、更为严格的训练。我们对一些杂技动作掌握不住,时常打到老师身上,但是老师们很耐心,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耐心教我们。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老师,他是个上海人,特别喜欢我们,也特别严厉。他对我们说,杂技演员一定要刻苦,说完就自己先做出表率,早早地就起来练功,这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让我们从进入杂技这一行起就树立了一种拼搏的精神。
我们一天的训练围绕顶技课、跟头课等课程进行,而我们又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所以常常觉得苦不堪言。这时候,老师就在空闲时间给我们讲故事作为调剂,鼓舞我们,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个维吾尔族演员,你们要学、要练的还有很多,不能光练传统的杂技,将来还要把维吾尔族的文化融入杂技中去。”
就我所知,杂技跟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在教学上依靠的是传统的师徒教学关系。所以,在那个年代,老师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在生活中、练功中都会关心我们,诸如王老师、于老师等等汉族老师,每天都和我们在一起交流,既教我们技术,也启迪我们的思想。
时至今日,一些这样的老前辈已经退休,有的还被新疆杂技团返聘,继续给下一代演员当老师。尤其是新疆杂技团的新剧《你好,阿凡提》创作了4年,这些老师一直都在其中帮忙,使得这部剧最终能够成为新疆杂技的精品,可以说新疆杂技团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和这些老前辈是分不开的。
文化融合让新疆杂技绽放异彩
1976年,全国举行文艺汇演,我们随着新疆杂技团到广州等地演出,接触到很多内地的演出团体,从那时候起,我的眼界就被打开了,开始勤练手技技巧。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疆杂技团的发展也蒸蒸日上,曾集结团里所有力量到内蒙古、北京、上海等地巡演,那时候我表演了手技,专家的评价特别高。回来以后,没过两年,我就可以随着新疆杂技团代表中国去波兰、希腊等国演出了。
虽然当时的新疆杂技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之问题也来了。比如我最早学习的是手技,但是演了六七个节目之后,怎么就感觉全国的杂技节目都一样呢?原来,各个省市对杂技的训练、演出基本已经形成套路,杂技节目就像一件件复制品被重复展示。有文化部的专家当时就说,在中国,看一台杂技等于看了20台,太雷同,特别希望能有所创新。
于是,在以后的创作演出中,我们就特别注意在杂技中融入与其他省市不同的内容。比如,《对传手鼓沙巴依》这个节目,就以维吾尔族传统的乐器手鼓和沙巴依作为道具,演出者既要把鼓向上扔,还要打出点来,还要加入维吾尔族的舞蹈,很有挑战性。这个节目让人眼前一亮,获得了极大成功。1987年,在首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这个节目就荣获“银狮奖”及“创新节目奖”等奖项。这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新疆杂技在全国和国际比赛上有了零的突破,就连时任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的夏菊花都给予高度评价:“通过艾尼瓦他们的杂技,就能感受到新疆的希望。”
这样的评价,让我深刻认识到新疆杂技之所以能绽放异彩的原因,就是要融合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在这之后,我又大胆创新,创作了杂技节目《转盘》,慢慢把杂技和新疆吐鲁番的舞蹈结合起来,使杂技节目兼具新疆特色和艺术性。
还有《高低钢丝》,我们把民间达瓦孜、外国的一些艺术元素都融到其中。还有汉族的空竹、哈萨克族风格的顶技、塔塔尔族风格的舞蹈等等,都先后被我们融入新疆杂技团的其他节目当中,让新疆杂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又能成为世界性的艺术,有着超越民族和国界的感染力。
20世纪80年代,我们在西安演出的时候,杂技界人士看完我们的节目掌声不断,要求返场,在上海演出、在国外演出也是如此。但是,无论我们创演什么样的节目,始终都把落脚点回归到新疆本土的文化资源上。往往在内地、国外的演出结束,我们回到新疆,发现自己对新疆的文化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实际上,新疆的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它既是多民族的,又历史悠久。我为新疆能有这么多的文化资源而骄傲,也许我们仅仅是开发了它的一角,还需要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对它进行持续不断的挖掘。
用杂技作品讲好新疆人新疆事
大型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创作、排练,2009年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这是新疆杂技团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它是我们的代表作,既能在市场中“站住脚”,又将新疆多民族文化的风采向更多人展示。
如今,新疆杂技团里气象一新,团里演员的平均年龄在21岁左右,正是出成绩的年纪。政府特别拨款送40多个孩子去上海进行专门培养,代表新疆文化品牌的国家级达瓦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在新疆杂技团,还有团里的两个演员被授予“高空王”、“高空骄子”的称号,这些都让我们备受鼓舞。
下一步,我们也准备在常规的演出之外,更多地到基层、乡村以及边远地区去演出。我时常给团里的演员说,艺术走到老百姓中去很重要,既可以给群众送去关怀,也可以了解他们到底喜欢什么。
比如在今年的下基层演出当中,很多维吾尔族群众看过演出,都抓着我们的手,激动地说:“我们的民族还有这样表演的人吗?”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十分自豪,这告诉我们,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我们光用已经取得的成绩去献礼是不行的,我们要通过多角度、立体的杂技艺术、人物故事等等,讲今天新疆的繁荣、新疆的文化、新疆人的故事,让更多人、更多地方看到新疆今天的全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