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把“马戏”耍起来
来源:南方日报(广州)
时间:2015-11-06 12:09:00
近段时间,由文化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珠海市人民政府和广东长隆集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马戏节正在珠海如火如荼地举行。
近段时间,由文化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珠海市人民政府和广东长隆集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马戏节正在珠海如火如荼地举行。据悉,本届马戏节共有近300个节目报名,20个国家的30支全球顶尖马戏杂技表演团队节目类型涵盖空中杂技、舞台杂技、特技表演、滑稽小丑等,总体参演人员多达200人。从6日起,5场惠民展演也将走出剧场、走近社区,市民不仅可以欣赏到马戏节上的部分优秀节目表演,也可以在入口处与马戏节吉祥物“珠珠”和高跷小丑互动。
马戏节目应该怎么看?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普通市民想亲自体验一下杂技行当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妆容、惊险美妙的动作、专业舞台灯光、音响效果么,是否只能在电视上欣赏或在剧场远距离观看呢?当然不。实际上,羊城的周末就安排有一系列“杂技体验”活动,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全程由专业动作指导老师们引领下,感受前所未有的神秘魔术与杂技道具,同时,随着“新马戏”的日益发展,它也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从帐篷“转移”到了剧场。
相较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马戏表演,大量运用生活用具为演出道具,极富生活气息是中国杂技艺术的一大特色。碗、盘、绳、鞭等等这些平凡东西,不仅可以在杂技表演者手上变化万千,有些也日益衍变为普通市民也能尝试的健身休闲运动,比如走绳、独轮车、打花棍等等均是既可以减肥又能塑形的好项目。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链接日常的简单杂技锻炼运动
谈起杂技大家都会想到那些高难度的杂技动作,是不是只有那些高难度的才称得上是杂技呢?其实杂技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自己来创造,点缀生活的乐趣。
“蹬”:如果家长仰卧在地毯上,用双脚轮番地蹬着转动套筒,可对腹肌的锻炼有所帮助。用道具塑料罐或塑料瓶若干,绳子或细竹竿一根,把塑料罐或瓶打通成套筒状,将套筒包装一番再用绳子或细竹竿将套筒串起来腾空架好。
“甩”:随着群众健身的热情越来越高,打花棍又现身于民间并快速传播开来。花棍分硬棍和软棍两种,杂技演员因为对花棍的转速和硬度要求较高,一般使用硬棍表演。而普通健身者则大都使用外层包裹了海绵或者自行车内胎的软棍。软棍的旋转速度较慢,质地柔软不易伤人,故而更适合普通人健身的需要。
“弯”:柔术隶属于杂技范围,与一般的杂技不同,柔术更多是对人身体内的结缔组织——韧带的被动抻拉训练。柔术当下也多与格斗术结合,练习者会选择使用技术,让对手屈服或耗尽其体力,最终将其制服;而柔道,侧重于摔,空手道则重视踢、打。女孩子如果想要锻炼柔韧性、延缓衰老,不妨做做“驼猫动作”、“垫脚跟下倾”等训练动作,可以防止脊椎顶端到尾骨的背部肌肉僵化,伸展臀部、腿部肌肉,保持后背曲线。
如何欣赏?传统杂技VS新马戏:文戏武活遇上当代艺术
有人说,杂技马戏是童年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看过杂技和马戏的童年,多多少少都会觉得有些遗憾。第二届中国国际马戏节正在珠海横琴举行,本届马戏节上四个中国节目中的三个都是高难度的杂技节目,分别是河北的《佛语新声——平衡技巧》、福建的《绳技》以及天津的《中华雄风——蹬人》,而这三个节目也非常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杂技艺术的无穷魅力。
中国杂技独树一帜、绚丽多彩却又古朴大方,尤其重视腰腿顶功的训练。在汉代画像砖石和壁画、陶俑中,就有许多拿顶和翻筋斗的形象。中国的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彩戏法的演员也需要非常扎实的武功基础,所谓“文戏武活”即是指此。在众多的武功“绝活”当中,最能表现这一艺术特色的便是“蹬技”节目,蹬技多数是女演员表演,演员躺在特制的方台上,以双足来蹬,至于蹬何物体,几乎包罗万象,从绍兴酒罐、彩缸、瓦钟到桌子、梯子、木柱、木板和喧腾带响的锣鼓等等,轻至绢制的花伞,重到100多斤重的大活人都可以或飞速旋转,或腾越自如。
实际上,除了这类技艺型的杂技节目,作为杂技“大家庭”中的一个分支,马戏节目更适合观赏,如今的马戏涵盖了驯马、马上技艺、大中型动物戏、高空节目等综合演出,更将杂技技术、魔术和滑稽等融入其中。或许有人会问,马戏到底应该怎么观赏?有人听到“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用脑子去思考”等诸如此类的说明估计会翻白眼,“还是不懂啊!”
其实,看马戏节目差不多就两种状态——“看懂”或者“没看懂”,如果没看懂,这绝对不是你自己的问题,因为马戏节目也是分为两类,即“搞笑类节目”和“震撼类节目”,所谓的“搞笑担当”就是让你爆笑,通过肌肉的运动带动情绪高涨的节目,比如一只呆萌的企鹅表演;所谓的“震撼担当”则包含得更多,比如需要慢慢品味、常在脑海里回想,有时候会恍然大悟的感觉,而这一类往往在马戏节目中占主要部分。
以享誉世界的三大马戏团之一的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为例,如果单论杂技项目水准是不及中国大陆杂技团的,但由于对舞美设计、服装灯光的重视,只要是有真人弹奏和演唱的部分,都会有一束追光打在演奏者和演唱者站立的位置,让观众也融入到表演当中。他们的表演往往会糅合多种不同艺术表演的风格,如街头表演、马戏、歌剧、芭蕾舞、摇滚乐等,所以表演的艺人除传统马戏特技表演者外,还包括有柔术表演者、魔术师、小丑、空中飞人等等,加之坚持只采用现场演奏,比一般的马戏表演更具有观赏性。
近年来,“马戏”这种表演形式也逐渐开始“跨界”发展,“新马戏”就为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增加了不少刺激的元素,它不再走传统马戏的“老套路”,而是力图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通常只有两三人,道具亦精简、技巧的速度放慢,舞台上也不再是热闹的大杂烩,而是让单项技能各立门户。在“新马戏”里,你可能会看到这几个场景:几条长凳、一条绳子,捆绑出一个简易而复杂的装置,构成一座独绳桥,两名演员在其间翻滚跳跃;将表演的地板和背景换成电子屏幕,在数字信号编织的幻象里,一男一女跃过墨迹,在崇山峻岭之间奔跑,和影子做游戏;一个嘻哈舞者,一场分饰两角的独舞,舞台上堆砌着扑克牌,这是一段动作剧情,用以表达主题等等。
“新马戏”在被捧入艺术殿堂的同时,舞蹈、戏剧、行为艺术、视觉艺术的影响也渗入其中,演员们玩的桥段更为夸张,比如泼墨、和面、捶墙、击打身体,也正因为如此,在“新马戏”中,演员们脸上“笑”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如何体验?吊威亚、走钢丝,“手把手”带你一起玩
杂技好看,众所周知,但是杂技究竟有多好玩,或是又该怎样玩,估计就没有多少人能侃侃而谈了。
在羊城,广州杂技团为孩子们量体打造的“杂技体验日”已经成了一个文化品牌。每逢周六,不止有精彩的杂技表演和魔术互动,更让人期待的还有长达60分钟的杂技体验环节。走钢丝、跳蹦床、吊“威亚”、抖空竹……在杂技演员的专业指导和保护下,孩子们将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些紧张刺激的高难表演。
从极具冒险精神的“走钢丝”到享受欢乐时光的跳蹦床,从堪比大力水手的爬杆到媲美动感超人的吊“威亚”,还有趣味、技巧兼而有之更不乏物理小常识的球技和抖空竹,小朋友们都可以全程在杂技演员的专业指导和保护下进入昔日遥不可及的杂技世界。但为了保证安全体验,这类需要特殊杂技道具的项目,一般建议年龄在4岁至15岁的孩子才能参与体验。
如果孩子容易“临阵退缩”、平日里比较胆小,不敢一试,现场也会有手把手“传授”绝招的魔术师表演,甚至还有各种与观众互动的设计。譬如擅长以气球变出各种小动物的小丑会在现场接受小朋友的“私人定制”,人气之高不输台上的杂技明星,另外还有魔术师带来各式舞台近景魔术表演,而且在体验时间里同样是来者不拒,亲自指导孩子们学习打魔结、剪魔绳等一些小把戏。
在众多的项目中,“吊威亚”可以说是当天最受欢迎的一个项目,大家都争着体验当“飞人”的感觉,在约两米高的空中手舞足蹈、飞来荡去不舍得下来。一般,运作一套“威亚”设备需要六七名专业指导,其中4位负责拉横向运动的拉索,2位负责上下方向的运动,还有演员在地面做好保护措施。以大型杂技剧《西游记》为例,当中就大量运用了“威亚”特技来表现孙悟空腾云驾雾之类的舞台效果。
“球技”也是杂技当中最常见的一个表演手段,它的难得之处在于它是可以玩各种平易近人的小游戏,在孩子眼里更是趣味无穷。实际上,球技所需要的技巧性与其趣味性是成正比,越是好玩越难玩,譬如讲究巧用腕力及充气适当的转球,或是要在高度、速度、时间的拿捏上做到手眼配合的抛球,届时演员教给孩子入门的要领,但是想体验它更多的乐趣与魔力还得自己回家多动手、多动脑。
除此之外,“抖空竹”也是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一门手活,杂技表演里使用的空竹道具,跟一般人在体育器材店买到的空竹不太一样。它的每个轴承都是经过精确测量得出的特殊重量,所用的把杆是六道木而不是常见的塑料,绳则要求是棉绳,这些细节保证了围绕空竹表演的过百种花样能更好与杂技运动相结合,非常赏心悦目。不过这也是一项很“磨人”的手艺,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先练频抖,再练上下抖,循序渐进增加难度技巧。
最近,寓教于乐的情景杂技《调皮熊·小绵羊》将在“体验日”跟家长、小朋友见面,演出结合羊年主题,将晃圈、抖空竹、球技、手技、走钢丝、翻跟斗、吊“威亚”、魔术等融入其中,演出结束后,演员们还将穿着独特的造型服装与观众们共舞、互动合影,并进行体验项目的安全教学解说。
如何健身?
一根绳子练平衡,“独轮车”也不是杂技专利
杂技动作有极大的适应性,它的表演形式、场所多样化,不论在广场、剧场、街巷、客房,多至百人大荟萃,小至一人作场都可以即席献艺,也正是这种广泛的适应性使其能历千劫而犹存。加之中国杂技会大量运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日常我们会用到的碗、盘、坛、盅、绳、鞭、叉、竿、梯、桌、椅、伞、帽这些平凡的物件,在中国杂技艺人手里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有些节目甚至就是劳动技能和民间游戏结合的产物,比如绳技、神鞭等,就是牧民套马、赶车和儿童跳绳的艺术化。
这一次来自福建的节目《绳技》可以说是本届马戏节中最为“古老”的节目,节目中,男女演员伴随音乐不同方阵的演员们分别展示高超的绳技,这个节目最大的难点在于团队需要极大的默契,只要有一点误差就会导致失败,如果掌握不好,便有可能被绳子打伤自己。
时下,热爱运动的人总能花样翻新给锻炼增加乐趣,近几年一项从杂技团“走钢丝”演变而来的“走绳运动”也开始流行起来,尤其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登山爱好者亚当·格罗斯基和杰夫·艾林顿最先开始在停车场边缘的铁索上行走,开创了这项运动。近几年,在街头、公园里有不少青少年通过“走绳运动”来锻炼平衡能力。不论在哪里,只需要一条一英尺宽的有弹性的尼龙绳,找两棵树将绳固定好,然后就在上面行走。总的来讲,该运动和走钢丝很像,但绳子是有弹性的,而且要比钢丝宽很多,难度相对小很多,加上一般离地面距离很小,也没有太大危险。
运动专家认为,走绳运动对于平衡感的锻炼有很大好处。和一般运动方式不同,绳上行走的平衡性训练几乎可以调动身体上的每一块肌肉,使一般锻炼方式很难训练到的肌肉群得到很好的锻炼。此外,这项运动对提高人的集中力和柔韧性也有很大好处。
各个年龄层的群体对于运动的难度和趣味也有不同的要求,“走绳”运动也不例外,就像如今的年轻人,不管玩什么运动都喜欢追求其一定的趣味和竞技性,这就创新了走绳的“杂耍式”——在标准动作的基础上包括在绳上站立并长时间保持平衡、任意朝前或朝后走、下蹲再站起、180度旋转等。难度较高的还有“瑜伽式”,把瑜伽动作融合到了走绳运动中。可想而知,本来就复杂难做的瑜伽动作,如果要在一根晃荡的绳子上完成肯定是难上加难,但这种方式也能将瑜伽所强调的平衡性和集中力发挥到极致。
除了“走绳”外,杂技里很多道具和动作都慢慢被有心人发掘,用以体育锻炼和日常休闲,比如骑独轮车。提起独轮车人们对它总有种误解,认为它是杂技团的“专利”,平常人根本无法走近它。如今时代在变,继太空飞行鞋、滑板车之后又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小小的独轮车现已早就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热门之选了。教育部于1996年正式将其列为校园体育项目,当时全国许多城市的中小学校还成立了独轮车队,有的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了这项运动,“独轮车”一度在校园风靡一时。
独轮车的学习骑行比较容易掌握,凡年龄6岁(身高在1.1米)以上的学生、青年均可学会,成年人也可作为工作之余的娱乐健身运动。加上学习时间较短,对场地要求不高,只需2平方米左右的平面即可练习,在练习及骑行的过程中安全性好,并且易于放置,便于携带。与走绳运动不同,通过骑独轮车,不仅可以锻炼平衡及神经反射能力,还可以促进小脑发育并带动大脑发育。在骑行独轮车的过程中,由于要保持前后左右的平衡,身体各部位肌肉都处于紧张活动的状态,使肩、腰、脊椎、腿、脚腕等各关节部位都得到锻炼。通过整体平衡运动,能够培养其注意力和反应速度,增加身体灵活性,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智力,所以独轮车运动又称为“益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