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的难民艺术?这次惹到德国人了
本月14日,艾未未在柏林御林广场展示了一次行为艺术。他在音乐厅柱子上挂满了1700个使用过的救生衣,以提醒欧洲人关注难民群体并且纪念逃难中溺亡的难民。
据德国媒体报道,本月14日,艾未未在柏林御林广场展示了一次行为艺术。他在音乐厅柱子上挂满了1700个使用过的救生衣,以提醒欧洲人关注难民群体并且纪念逃难中溺亡的难民。据悉,这些救生衣来自希腊的莱斯沃斯岛(Lesbos)。根据希腊官方的说法,在莱斯沃斯岛有成千上万的被登岛难民遗弃的救生衣,艾未未获得了其中的14000个。
和在国内的默默无闻不同,艾未未作为一个“中国异见艺术家”在欧洲一贯受到足够多的重视和褒扬。有关他的艺术和理念的报道常常占据德国重要媒体的大幅版面,艾未未这个名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谓“家喻户晓”。那么,艾未未这一次在柏林御林广场的“行为艺术”会收获怎样的评价呢?包括明镜在线(Spiegel)、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焦点杂志(fokus)等在内的德国主要新闻媒体都报道转载了艾未未这一“行为艺术”。然而,经过笔者调查发现,德国社会对此的反响褒贬不一,尤其是德国网民对他的“艺术”的反馈,不如以往那般“好评如潮”,可谓有些尴尬。
柏林-勃兰登堡广播公司(rbb-online.de)的记者直播了工作人员筹备和布置救生衣的情景,并采访了一些路人。在rbb提供的采访录像中可以看到工作现场围观的路人寥寥,似乎并没有激起太多反响。作为当地的电视台,rbb的报道依然以正面为主:在采访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名路过的男子将这个展览赞赏为“一个不需要语言、人们一看便知其深意的举动”。旁边的老年越南裔男子则回忆起自己在1973年作为船民来到德国的经历,他称如今这些来自叙利亚、伊拉克的难民,让他想到了自己的过往,一切仍然历历在目。当然,也有一位妇女表示了对欧洲难民问题现状的深重忧虑和失望。据悉,整个展示的搭建工作耗时大约60分钟,它将在星期四被拆除。记者呼吁想到场观看或者拍照留念的民众抓紧时间。
二战战败以来,避免“种族主义”始终是德国政治中最敏感的成分,为了“政治正确”、为了不遭到主流社会排斥,大多数德国人面对难民问题通常要么选择“避而不谈”,要么小心翼翼地发表人道主义、模棱两可的观点。维持这种政治正确似乎成了德国社会民众秘而不宣的“约定俗成”。
然而,尽管德国方面频频对赴德难民示好,为难民们提供全方位、尽可能多的援助和生活支持,但随着近一两年来欧洲深陷难民危机,2016年科隆等地的火车站还是发生了骇人听闻的“跨年夜大规模性侵”案件。一时之间德意志举国哗然,人心惶惶。大城市的年轻女子们纷纷结伴方敢夜出,警方直指作案者是“中东北非相貌的人”。社会各界对案犯的身份早已心知肚明,左翼政客们却讳莫如深。因为查案不力,科隆警察局长阿尔博斯被“临时退休”。德国总理默克尔亦开始反思难民政策。那么,在当前的舆论背景下,艾未未的行为艺术,在德国社会是否还能引起广泛的赞同呢?笔者发现,一些当地民众并不买艾未未的账。《明镜》周刊也刊登了记者的实地采访:
一名带着女儿的围观男子表示,他发现很多救生衣根本就不是真的被难民遗弃,它们是批发来的崭新商品,只是被浸泡在了水里而已。还有一名年轻女子对此颇为反感,她说:“难民难民难民,一直是难民,我都不想再听下去了。”她的导游则在一旁试图安抚她说这个展出只有几天而已。一个柏林街头音乐家告诉记者,他发现每件救生衣上面都写着粗黑的雅马哈(YAMAHA)标志,“我还以为这是一个雅马哈公司的广告呢。”他开玩笑道。
笔者也浏览了互联网上的舆情。不同于在生活中的克制低调,德国人在网上对难民问题和艾未未的行为艺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言辞观点颇是犀利,甚至有点“不留情面”。读者们不妨与我同来一探究竟,领教一下德国网民的“伶牙俐齿”:
一位《明镜》读者这样说道:“众所周知,柏林这个城市为难民问题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积极的贡献。这个艺术家不应该在柏林这样一个城市搞这种行为艺术,他应该去欧洲议会或者欧洲其它政治组织大门口做这些。”——这段话广获好评,也被《明镜》采纳,放在了相关报道的醒目处。
一位署名Meckeronkel的网友则发表了题为《柏林?》的评论: “艾未未想对我们德国人说什么?想指责我们接纳的难民还不够多吗?我希望他能把自己的‘艺术’带去华沙、巴黎或者莫斯科,也许当地人会给他好好上一课。难道一个人一旦有了名声,他做的一切就都是对的吗?”这位为柏林愤愤不平地抱冤者直戳了当地指出了艾未未的“艺术”最重要的问题:“柏林不需要一个反复强调问题的人,柏林真正需要的是问题的答案!”
另外一些读者的评论则更不客气,一位署名为DiabolusParvus的网友表示:“如果艾未未去美国打击中东地区的盟友那儿做这些展览,他只会得到两个反应:1.请不要用这些垃圾打扰我们! 2.艾未未滚蛋!——所幸他只是在柏林做这些。”这位网友话里有话地指出,柏林是一个充满历史遗产、开放又宁静,有持久性影响的地方,御林广场是柏林最美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有一些人过分赞誉艾未未的行为,以此来获得自己的道德优越感。——由此可见,对于这些活跃在德国艺术届的、一贯政治正确的艺术家们,一些思维敏锐的德国民众也保持着适当的警惕心和批判性视角。
另一位试图缓解气氛的读者则打趣道:“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照片的缩略图时,我以为有人在音乐厅门口放了超大型的土耳其肉块(一种德国本地颇受欢迎的快餐食品)。仔细一看才发现是我的眼睛和想象力欺骗了我。现在我只想一个问题:这玩意儿究竟是艺术还是应该被清理掉?艾未未,请你告诉我。”其他读者则直戳了当地说:“我希望他走的时候能把这些玩意儿带走。”
也有冷静的旁观者淡定道:“仅仅从他这个行动引起诸位的热议来看,这次展出已经算成功了。现代艺术家总是希望被关注、被倾听,如今艾未未已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他一定为展出的效果感到满意。柏林确实常有一些非常愚蠢的艺术展览,不过,你总能发现其中有趣的地方。”
尽管默克尔大量接纳难民的举措在欧洲引起广泛议论,不少人依然对难民抱有同情,他们对欧洲的未来忧心忡忡。正如一对在柏林游玩、看着救生衣陷入沉思的外国夫妇说的那样——妻子是法国人,丈夫是希腊人——那位希腊丈夫说:“在我们的家乡,人们数年来都面对着难民被淹死的问题,这是他们的命运。”他的妻子补充道:“欧洲必须真正行动起来,欧洲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据悉,艾未未本人称,在柏林御林广场悬挂救生衣并非旨在呼吁关注难民群体,而是为周一将举办的艺术展览筹备素材。这也并非艾未未第一次创作关于欧洲难民问题的行为艺术。1月31日,艾未未卧躺在希腊的海滩边,模仿一个被世界媒体广泛转载的溺死在土耳其沙滩上的叙利亚三岁男孩的遗体姿态。人们对此举亦褒贬不一,有人感慨阳光照在他脸上时的平静和悲哀,也有评论者说这是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廉价“艺术行为”,指责他除了再一次给遇难者家庭带来精神打击之外,没有任何益处,强调他应该向男孩的亲人道歉。
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异见”者,一直以来艾未未在欧洲是成功的、广为人知的、极具舆论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用一个个充满政治敏感性的行为艺术使自己饱受赞誉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站在舆论的正确方向。这次“音乐厅门口挂救生衣”的展览也秉承了这位艺术家一贯的思维模式和创作风格。去年秋天,艾未未称乐高积木公司以他有政治目的为由拒绝了他的一笔大数额订单,并在网上发布了一张将乐高积木冲入抽水马桶的照片,一时间吸引了全球成千上万的支持者帮他购买乐高积木。然而笔者也注意到,当时就有德国网民不认同艾未未的做法。“乐高公司并没有错。如果乐高公司规定大数额订单不能用于政治目的,那么所有人都应该遵守这个规定。并不是说著名艺术家就可以排除在外,受特殊待遇。”这位网民这么说道。
作为在欧洲难民危机中承担重要任务、表现出担当的国家,德国的2016年新年伊始过得并不愉快。超过1000多个作案者的大规模性侵案件、大量的女性受害者、各地曝光的治安问题、保守组织和左翼旷日持久没完没了的冲突甚至骚乱,使德国人对自己的国家感到前所未有的陌生,更使那些无私帮助难民、为难民捐钱捐物的普通民众心里不是滋味。这些为难民献爱心的志愿者心中的茫然、失落和创伤不言而喻。这或许解释了一部分柏林人不认可艾未未救生衣行为艺术的原因。
那么,艾未未在欧洲是否还能获得像以前一样的广泛舆论认可?笔者认为,这或许要看他能否准确嗅探欧洲社会如今的民意倾向了。难民固然值得同情,但由难民问题引发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矛盾,不再是用简单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正确可以一言蔽之并轻松解决的。隐痛的背后,普通德国民众更在意的是,解决方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