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市场表现看2016年中国艺术品行业发展
有艺术品行业人士把2015年称为“风刀霜剑”的一年,言下之意是生意不那么好做了:年轻画家画完前一年订单就无单可接,中小画廊画店短暂歇业的冷清现象。
有艺术品行业人士把2015年称为“风刀霜剑”的一年,言下之意是生意不那么好做了:年轻画家画完前一年订单就无单可接,中小画廊画店短暂歇业的冷清现象。但同时,收藏家刘益谦在纽约佳士得惊天一拍,把超过1.7亿美元的《侧卧的裸女》收入囊中;而故宫开办的“石渠宝笈”特展,又展现了大众对艺术品的强烈需求。
日前在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上,从业者集中探讨了当下国内艺术品行业的三个话题:国内市场是否真的遇冷?大众真的没有消费需求?互联网是否会颠覆传统市场?
国内市场回落,买家趋于理性
艺术品拍卖公司怕什么?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旭给出了答案,“拍卖公司怕的就是离场。”2015年,艺术品拍卖行业面临着离场问题。赵旭认为,地产、能源等各个传统行业里的成功企业家三年前就开始从艺术品市场退出,这些原本的客人基于对经济形势的较低预期,降低了他们的购买欲望。
“新常态”下,从业者心里有点“没底”。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把艺术品行业比喻成附着在国内生产总值快车的附着体,国内生产总值遇到急刹车,就很容易把趴在上面的附着体甩出去,“所以我们的恐慌来自于这里”。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尚勇描述了2015年里年轻画家画完前一年订单就无单可接、中小画廊画店短暂歇业的冷清现象,他称之为艺术品行业的“熔断”机制。
对比起国内市场的冷清,海外市场中阔绰的中国人却多了起来。佳士得的数据显示,以欧洲古典艺术的品类为例,中国藏家的参与度方面每年递增,保持了较大增幅。刘益谦超过1.7亿美元的豪拍就是在佳士得的秋拍中豪阔的一例。
苏富比亚洲资深顾问温桂华认为,近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有些回落,本质上未必是坏事。“市场回落厘清了价格体系。”温桂华说,即让“最好的艺术品卖最好的价钱”。
实际上,国内顶级艺术品拍卖并未受到市场降温的影响。2015年嘉德拍出的2.7945亿元潘天寿《鹰石山花图》就创造了潘天寿作品的拍卖新纪录,同一幅画在2005年的时候的拍卖成交价为1171.5万元;嘉德另一幅拍品,李可染创作的《万山红遍》以5800万元起拍,也达到了1.84亿元的成交价。
温桂华认为,不是国内艺术品卖得差了,而是买家买得不那么盲目了。
大众消费需求高涨,但市场不匹配
2015年9月到11月在故宫开办的“石渠宝笈”特展,催生了一个词叫‘故宫跑”。因为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不少人一大早到午门等候,一开门就一路狂奔进展;如果不跑,就要多等好几个小时。
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刘双舟教授认为,这恰恰反映了2015年国内艺术品领域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市场很冷,另一方面老百姓艺术热情高涨。“大众有艺术消费的需求,但市场不匹配。”
4年前,广州华艺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始举办大学生艺术博览会,瞄准中产家庭艺术消费,均价从8000元到1万元出头,同时坚持原创、保真,2015年实现盈利。董事长李亦非说,现在有一半是散客,而以往艺术品消费的市场中,机构占比更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把艺术品消费、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品投资看做未来五年艺术品市场的三驾马车,目前收藏和投资的低迷,意味着艺术品消费的力量在显现。
业内人士认为,艺术品进入大众生活消费的视野,势必要淡化其投资功能,更多强调为平凡生活提供的真实美感。
“艺术北京”创始人董梦阳认为,或许不太亢奋的市场,恰好是做好大众艺术教育的好机会,先有美术馆、画廊等艺术基础设施,再有成熟的商业,这才是健康的艺术市场。
互联网助力市场,整合数据提升交易效率
2015年,没有人会怀疑互联网在当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电商已全方位渗透进日常生活,包括艺术品行业。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认为,2015年北京艺术品市场最大的亮点是艺术品的网络交易,国内艺术品电商的主流方式是提供交易平台,而不直接介入交易行为。
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对艺术品市场的作用主要包括:提升交易效率、整合数据资源,助力艺术品抵押估值等。
传统艺术行业从业者谈起互联网,往往感觉如履薄冰。有人视互联网为警钟,互联网和艺术品市场的结合是在警示传统拍卖机构。“再这么玩,就玩不下去了。”这是甘学军的“穷途末路说”。
最早进入艺术品电商领域的艺典中国网首席执行官邱童却不认为他们的出现是预示着传统艺术行业的末路,“我们深耕于艺术行业,服务于这个行业,学习这个行业。”
“深耕”,这与互联网环境下强调“垂直”的概念不谋而合,即领域精专。苏富比亚洲资深顾问温桂华在描述传统拍卖中的困境时,强调了精准定位市场、避免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性。“公司不分大小,公司只要抓准定位都有一个发展的空间。”或许这会是“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品行业的一个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