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亚双展”探究知域内的亚洲意识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以下简称“亚双展”)于12月11日在广东美术馆亮相。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以下简称“亚双展”)于12月11日在广东美术馆亮相。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担任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荷兰乌特勒支视觉艺术与设计研究生院院长汉克·斯拉格为主策展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孙歌担任学术策划和学术主持,其他策展人还包括韩国首尔美术馆馆长金弘姬、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CCA艺术总监乌特·鲍尔以及英国考陶尔艺术学院教授莎拉·威尔逊。通过策展团队提名推荐和严格筛选,共有来自17个国家极具代表性的47名/组艺术家参展。
历时三年的筹备,四次对亚洲问题深入进行的学术研讨,举办三回策展人会议之后,以“亚洲时间”为主题的本届“亚双展”终于亮相。在18、19世纪被欧洲命名后,亚洲本土的人们对亚洲概念的认知一直很模糊,在世界版图地域划分之外,并没有一个由内向外整体的亚洲意识,而在与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碰撞中,呈现的更多是独立的国家姿态。基于此种现状,首届“亚双展”试图在看似简单直接的“亚洲-西方”二元对立中,以更加丰富、多层次的视角来探究亚洲意识的来龙去脉,在地域范围内的亚洲呈现知域范围中的亚洲问题。
就如同给小说起名称一般,任何一届双年展、三年展在展览命题上都不会有太过于叙事性的指向。筹备多年的大型展览理应有个宏大的题目,需要能充分地从概念上来解读引发更多学术层面的讨论。恰逢此次第五届广州三年展与首届亚洲双年展合体亮相,势必要在学术上做足文章。在本次“亚双展”学术主持孙歌看来,当代艺术更多是依靠它所在社会的、思想的、文化的结构以及对这些结构的探索、发掘和认知,因此当代艺术比传统艺术包含更广泛、更多样的概念性成果,也为我们欣赏今天的当代艺术提出了一些知识上和教育上的挑战。众多策展人之外的学者,没有一个人专业领域是研究艺术的,通过展览讨论大家跨越了各自的学科领域,面对亚洲这个概念放开想象和声音。
在任何一个大型主题展上,由于过于宏大的主题,往往都会导致观众在看完文字描述阐释后再去看作品时出现记忆和感受的脱节。若观众误打误撞闯入一个具有“文献”气质的双年展现场,就算他中了头彩,掉入了“阐释”的漩涡。就本届“亚双展”来说,参展作品在大的主题范畴下,配合着相应的文字解读可算是一次首尾呼应的命题作文,但若只从作品中来反寻展览的立意则多少还有些脱节的感觉。双年展的属性注定了它的亮相必然是影像和装置的主场,在这种格局下上述情况也在所难免。
从整体的参展作品来看,本届“亚双展”并没有走一条晦涩难懂的“文献展”路线,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带来的基本都是一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言之有物的作品,广东美术馆每层也都分数个空间给予了丰富而错落有致的展示。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艺术领域绘画式微的现状中,首届“亚双展”在绘画参展的比例上给予了一定的“照顾”,在装置与视频的游走中不时能看到绘画的区域,给不少还沉浸在“美术”情结的观众带来些许熟悉与亲近的感觉,循序渐进的引导也为他们日后深入走进当代艺术的领域多少带来了可能。
据悉,“亚双展”将持续至201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