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曲艺集大成 创作不息献一生
农历猴年刚刚到来,潮汕曲艺界传来噩耗,潮汕著名曲艺家王敏不幸逝世。
农历猴年刚刚到来,潮汕曲艺界传来噩耗,潮汕著名曲艺家王敏不幸逝世。这位潮汕人家喻户晓的潮汕曲艺集大成者,在其逝世前不到一个月,仍在坚持曲艺作品的创作,写出了一部以2015年时事热点“汕头人游汕头”为题的群口相声《满怀豪情说汕头》,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潮汕曲艺事业中。
他曾是粤东地区唯一一位在2000年获中国曲艺家协会表彰的建国50周年对曲艺事业有特殊贡献的曲艺家。记者从多个渠道采访,试图还原王敏先生的艺术生涯。 ●撰文:许端阳“半路出家”的全才
对王敏的舞台评价,几乎每位业内人士都会用到两个词:“泰斗”和“全才”。王敏生前好友、著名潮剧演员方展荣介绍:“我小时候就看老王说相声了。曲艺讲究说学逗唱,在潮汕还要会拉(演奏弦乐器),他这几方面都很不错,创作能力也非常出众。”王敏在舞台上讲古、相声、快板等形式都信手拈来,除了使用潮汕话,还能用客家话、粤语等方言演出,可谓全才。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全才也是“半路出家”。
1933年5月,王敏在揭西棉湖一个农民家庭出生。9岁入学,遇上抗日战争,抗战结束后进入中学学习。王敏曾参加过革命,但因病重回家,先后在多家小学任教。1954年,在故乡失意的王敏步行12天来到广州,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凭借一把椰胡加上自己对潮曲的喜爱,在街头卖唱,艰难度日。
数月后,王敏回到了汕头二马业余剧团,随后曾到洋背村业余剧团安身,直到1958年考入汕头专区文工团,才正式开始剧团生活。一年后,王敏因为普通话不过关,转入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因为曲艺团中演员缺乏,加上王敏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受到器重,并于1960年被派往武汉说唱团学习曲艺相声的基本知识和演唱技巧。王敏对曲艺的理论基础及表演水平通过这次学习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有意识地把北方作品经过移植加工,改编成潮汕方言演出的节目。
学有小成归来的王敏凭借舞台表演赢得观众的喜爱,而这个时期他用潮汕方言创作的曲艺作品《夸潮汕》《姐妹谈心事》等也成为潮汕曲艺舞台上传唱不衰的经典。
1964年,王敏赴京观摩学习北方曲艺各个流派的表演艺术。1983年,潮汕曲艺迎来发展巅峰,以王敏为代表的汕头曲艺团经常被邀请前往香港、泰国、马来西亚等潮人华侨聚居的地方演出,受到海外乡亲的欢迎,王敏也在这段时间奠定了自己的舞台地位。
作品多产 词汇时新
除了精彩的舞台表演之外,出众的创作能力也是王敏为人称道的一个方面。虽然出版的《王敏作品专辑》里面只收录了近30部作品,但是王敏的创作远不止如此。
“一时间没法统计王敏老师创作过多少部作品,因为他的作品不只是自己演出,还经常帮人创作。”王敏的学生、常与王敏搭档演出的杨展明说。快板演员孙志武也说,他演出的快板书都是王敏写给他的,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他关照有加。
之所以说王敏的作品难以统计,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在王敏的表演生涯中不乏即兴创作。方展荣回忆起20多年前他几次与王敏到邻近区县搭档演出的经历,说:“在去惠来的车上,王敏来到我身边,跟我讲:‘老方啊,等下上去表演,我说这一句,你就这么接……’一个多小时车程不到,简单地练了两三次就上台表演,每次都赢得全场掌声。”
这在搭档杨展明看来已经司空见惯:“有时候在后台换衣服的时候,他就简单地交代上场的大致内容,我就负责在台上配合。甚至有时候演出前几天乃至当天发生的新闻都能成为王敏老师的现场创作素材。等到一上场就是‘我刚听说最近有这么一件事……’,现场效果很好。”
王敏能够经常即兴表演,与王敏密切关注时事离不开。据汕头市潮乐传承保护中心众多王敏生前的同事介绍,王敏的创作素材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与舞台经验,另一部分是他学习与阅读的习惯。
几乎每位同事提起王敏都会说,王敏生前每年都会订阅十几份报纸杂志,并且保持着每天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的习惯。
“王敏老师的作品中用了很多时下潮流的词汇,如‘小鲜肉’等,能做到时作时新。”青年演员林庆华表示。
在去年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早已退休在家的王敏还创作了一系列包括《记忆犹新》在内的作品。此外,王敏还专门为林庆华与搭档创作了两个潮语相声《西胪抗日战歌》以及《关门打狗》。
“王敏老师不会用电脑打字,创作时都是写在稿纸上。当时他写完之后打电话叫我们到他家,一字一字讲解。隔几天后又打来电话,叫我们再去一次,他觉得之前的稿子不满意,重新修改之后重新在稿纸上写了一遍。”谈起王敏对于创作的严谨,林庆华不无感动。他还说到一个细节,王敏经常用毛笔手写创作,他多次去王敏家中都看到案头的毛笔是湿的。
尝试梳理潮汕方言曲艺历史
除了诸多曲艺作品及影像资料外,王敏还留下了潮汕地区少有的曲艺史探索作品——《潮汕曲艺初探》。在这部作品中,王敏把潮汕方言曲艺定义为“是潮汕民间包括潮州歌册、潮曲演唱、讲古、相声、快板、方言歌等曲种”,并且提到了“其中最古老的是潮州歌册、潮曲演唱,有四五百年历史”。
王敏在作品中提到,“曲艺”这个词是起源于北方的民间说唱艺术,在建国后经过讨论才出现了这个词汇,并成立中国曲艺家协会。而汕头民间音乐曲艺团也是在1958年成立的,自此,潮汕方言曲艺才算应运而生。
王敏认为,在这之前,潮汕方言的说唱是随着潮剧和潮州音乐的发展而衍生的。而曲艺这种民间自发的艺术活动,虽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因为没有形成组织、流派、规模以及创作队伍,所以发展缓慢,被潮剧和潮州音乐所掩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潮汕曲艺受到北方曲艺的影响,潮汕曲艺才从民间走上舞台,独树一帜半个多世纪,在潮汕艺术百花园中得以成长。
在《潮汕曲艺初探》中,王敏以亲历者的身份尝试梳理了潮州歌册、潮汕方言讲古、潮汕方言相声、潮曲演唱、潮汕方言歌和小演唱等潮汕曲艺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以及汕头市民间音乐曲艺团与汕头市潮州音乐曲艺团的成立发展。为潮汕曲艺史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身后问
潮汕曲艺如何发扬传承
潮汕曲艺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迎来巅峰,也在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全市100多个戏院关门改行、群众娱乐方式的改变而迎来市场危机,曲艺团演出骤减。
虽然潮汕曲艺以发行光碟等方式让这段辉煌的历史得到短暂的延续,但是随着光碟制作水准的下降以及盗版市场的猖獗,通过光碟传播这条途径也难以走通。
目前,潮汕曲艺属于一种比较尴尬的现状,没有固定的剧场,没有固定的演出,可以说,现状基本是在等待“接活开工”。但是这并不代表潮汕曲艺没有市场,像已经更名为汕头市潮乐传承保护中心的原汕头市曲艺团,演员每次受邀演出都受到热捧,一些著名的演员每年还会收到来自泰国、马来西亚等侨居地乡亲的邀请,前往东南亚演出。
为了推广曲艺文化,2014年底,王敏在市区一家茶馆尝试重新出山讲古,但是尽管有王敏这块潮汕曲艺的“金字招牌”坐镇,市场反应也颇为冷淡。
缺乏固定的演出与市场是一方面,缺乏接班人是另一方面。
王敏生前在多个场合提到要发扬潮汕曲艺的心愿,并深以汕头艺校没有曲艺班一事为憾。林庆华介绍说,王敏表示过如果有学校专门教习潮汕曲艺,他愿意去义务教学。
著名潮汕曲艺演员李树浩表示,王敏逝世之后,剩下的业内有所成就的潮汕曲艺从业者基本都在60岁左右,也难有像王敏这样的全才。林庆华也提到这个问题,据他说,像他这样目前仍算活跃在潮汕曲艺舞台上的40岁以下年轻人只剩下不到15人。面临这种处境,可以说潮汕曲艺不单面临停滞,甚至可能倒退或濒危。
杨展明认为,随着互联网这个平台的发展与开放,参与潮汕曲艺这种口头说唱的人越来越多,也有一些人在网络上进行创作,很多网上的“段子”也直接影响语言表达。但是又有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潮汕曲艺作品数量虽然较之前增多,但大多数是恶俗搞笑为主,谈不上幽默,更谈不上精品创作。
如今,如何学习北方的一些相声艺术团体,将观众重新吸引回潮汕曲艺舞台,并且解决接班与创作的问题,这成为王敏逝去之后给潮汕曲艺界留下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