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非遗保护:留住最美乡愁
2015年7月,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来自江西省婺源县的茶艺、油纸伞制作技艺等非遗展示,给充盈着异国风情的米兰吹来一阵浓郁的中国文化风。
2015年7月,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来自江西省婺源县的茶艺、油纸伞制作技艺等非遗展示,给充盈着异国风情的米兰吹来一阵浓郁的中国文化风:绿茶的清香,皮纸、毛竹绽放出的雅致伞花……让人沉醉,令人遐想,“最美乡村”中国婺源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动人魅力。
江西自古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闻名于世的陶瓷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等文化形态存续至今,也由此设立了国家级婺源徽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以及省级景德镇陶瓷文化、吉安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
2008年1月,江西省婺源县被文化部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县委、县政府既把它当做一份荣誉,更看成一次契机、一份责任,将实验区建设上升到推动婺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整合政府、民间各方面力量,大力实施“四大工程”,推动以非遗保护为核心的全县文化生态保护工作。
一是实施濒危遗产保护工程。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源县采取了给政策、给资金、给平台三大帮扶举措。婺源徽剧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主体婺源徽剧团原是个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前些年,由于演出市场的不景气,政府财政支持有限,剧团人才匮乏,发展陷入困境。成为文化部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县委、县政府为保护、传承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剧团改制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婺源徽剧传习所,并新增32个事业编制,从全县中小学中招收少年徽剧传承人,送到艺术院校培养。目前,徽剧班学员已经学有所成,其中洪安同学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戏曲表演赛项)中荣获地方戏组三等奖。2015年暑期,少年徽剧班进行了专场汇报演出,获得专家、传承人的高度赞誉。此外,各级文化部门对婺源傩舞、灯彩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也都从传承经费上予以积极扶持。婺源县文化部门利用非遗项目积极开展回报社会活动,通过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参加国内外大型文化展演等,把传统戏剧、舞蹈、民俗项目展示给广大观众,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受到文化部的充分肯定,2013年荣获文化部群星奖。在中央文化补助资金的扶持和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一个总投资2000万元的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已经启动建设。
二是实施文化生态小区保护工程。原生态与活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根本。婺源县域内传统村落风貌、生活习俗保存良好。经过调研,婺源县分批选择了长径村(傩舞)、江湾村(豆腐架)、汪口村(三雕)、大畈村(歙砚制作技艺)等13个古村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小区。保护小区采取县、乡(镇)、村共建的模式,明确各自职责,通过加强宣传,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展示馆、传习所,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等举措,整体保护小区内的生态环境、传统风貌、民俗风情。
三是实施生产性保护工程。婺源对歙砚、三雕、傩面、纸伞等非遗产品生产企业给予用地、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对其开展传承活动提供经费补助,为参与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企业与个人提供各类宣传、展示、展销平台。通过非遗生产性保护工作的开展,县内非遗生产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2014年,华龙木雕等企业入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朱子艺苑还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四是实施自然生态和“徽派”保护工程。为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婺源县要求全县新建民居必须按徽派风格建造,设计图纸由政府免费提供。对历史上已建成的非徽派建筑,政府逐年投入资金分批进行改造,近几年投入徽改资金超过2亿元。走进今天的婺源,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时空里,漫步于徽派建筑的“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