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林手艺绝技

来源:www.wenyiw.com
时间:2017-12-08 09:49:19

截至2010年,林芝地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计9类63个小项。其中,工布“毕秀”和珞巴族服饰制作技艺便是其中颇富特色的传统技艺,被称为米林手艺“双绝”。

    西藏林芝地区世代聚居着藏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创造灿烂历史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截至2010年,林芝地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计9类63个小项。其中,工布“毕秀”和珞巴族服饰制作技艺便是其中颇富特色的传统技艺,被称为米林手艺“双绝”。
    位于西藏东南部的林芝地区世代聚居着藏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在创造灿烂历史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
\
    截至2010年,林芝地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计9类63个小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8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2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传习基地2个,自治区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名。
    而这其中,米林县是林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
    巴鲁老师和他的“响箭”——工布毕秀制作技艺
\
    这里是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城中心街上的米林工布毕秀制作技艺系列产品专卖店暨毕秀技艺传承中心,55岁的店主巴鲁先生快要退休了,他是县中心小学资深的藏语教师。
    这天是2014年的3月29日,当我们到达林芝地区米林县城的时候,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藏历木马新年除夕。巴鲁老师递给我的充满商业气息的名片上印着“工布毕秀、进口弓箭,批发零售”等字眼。
    后来我们听说每当新年来临之时正是巴鲁老师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虽然价值万元的进口弓箭少有人问津,但200元一支的“毕秀”——工布响箭箭头却是卖得相当火爆,这是因为藏历年时当地人有参加各种体育比赛的优良传统,我们后来看到这个地区有不少经营性质的“打惹”——射箭场所,射箭比赛正是新年体育活动其中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在他的小店里,巴鲁老师向记者讲解起了工布“毕秀”的历史和现状。据说,工布毕秀也叫工布响箭,是一种射出后可以发出悦耳声音的箭头,“毕秀”是这种响箭的象声词。
\
    根据巴鲁老师的说法,关于工布毕秀的起源现在有多种传说,一说认为毕秀最早起源于后藏地区,称之为“藏毕”,是由牛角制成,有三、四、五眼等毕秀,其特点是质地坚硬、声音洪亮;一种认为毕秀最早起源于工布王阿吉杰布时代,是战场上的通讯工具之一,主要用于传递信息。
    还有一种传说与藏族人民对方位的理解有关。在藏族人民眼中,南方代表极乐世界,北方则代表妖魔鬼怪出没的地方。所以,射箭时人站在南方把箭射往北方,射出的箭发出的声音可以震慑北方的魔鬼,使其不敢前来,保佑一方平安。
    根据巴鲁老师介绍,毕秀的制作流程大致分为——
    1、选材。一般先需观察原材料(硬杂木)木头的纹路和干硬程度,纹路清晰和精美者为上佳原料。
    2、首先需用剥刀将木头加工成形——圆柱体(规格为长5厘米,周长3厘米),再用刀或砂纸将圆柱体两端横截面磨至平滑。
    3、选一截面(截面1)进行绘制,具体步骤为:找毕秀的四个面,距离此面1.5厘米处再绘出一道环线;在另一截面(截面2)同样找准圆心加以标记。
    4、以环线为分界线,首先向截面1方向(以所绘矩形四边为准)剥出四面,再向截面2方向剥,使之形成锥体状,“毕秀”的基本轮廓完成。
    5、用刀将“毕秀”分成两半,装入凹槽模具内,用刻刀雕刻成空心(制作完的毕秀厚度为0.5厘米较为合适,过薄易碎,过厚影响箭速)。分半后的“毕秀”截面呈等腰三角形,在三角形底边中点处打眼(即“索心”插孔)。
    6、在“毕秀”剥出的四面进行打眼工序,一面一眼,眼形呈心形状。
    7、在截面2圆心处钻孔,孔的大小根据箭身粗细而定,此孔钻完后,“毕秀”两端的孔道互为相通。8、将分成的两半“毕秀”用乳胶进行粘合,为增强粘力,可用绳子对“毕秀”进行捆绑后置于太阳下晒干。
    9、“索心”意为位于中央的木头。制作要求为制成实心小木棒,由截面1中央的孔镶入,并固定。“索心”起连接、固定箭身与“毕秀”的作用。
    10、将牛皮剪出与截面1形状相等的大小并粘于截面1,主要起修饰作用,增强“毕秀”的美感。
    11、在距离截面2的1.5厘米处,用锯刀片锯出一层浅凹环,取细弓置于凹环内进行捆绑,增强“毕秀”的牢固性。
    12、将“毕秀”用砂纸磨滑,使木头纹路更加清晰、精美。
    13、在“毕秀”的四个眼及凹环处用颜料加以缀色,多用红色(为吉祥色)。
    14、在完成以上工序后,将“毕秀”浸入清漆中加以润色后取出晒干即可。
一般认为工布毕秀的制作技艺有1000年左右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古工布地区的米林县和林芝县一带,并逐渐发展成为工布地区的一种特色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在农村,毕秀是老百姓劳作之余的一项运动。遇到重大节日时,他们常着盛装,进行射箭比赛;在城市,米林县城、林芝镇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机关、学校等单位业余时间玩毕秀的人。
    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一位家在拉萨的亲戚向巴鲁提出要一对工布毕秀做纪念。巴鲁满口答应下来。谁知到处去找,拿钱也买不到,这可急坏了他。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邻居会做毕秀。于是,巴鲁几次登门拜访邻居,终于得到机会向邻居学习毕秀制作工艺。巴鲁老师没想到自己就这样与毕秀这项传统工艺结下不解之缘,一做就是30多年。
\
    但是,掌握这门技术并不简单,巴鲁利用课余和寒暑假之间,学习了两三年,制作毕秀才开始游刃有余。巴鲁之所以选择做毕秀,首先,毕秀是林芝地区特别是米林县特有的传统手工艺,作为土生土长的工布人他不想让此传统失传;其次,在制作毕秀、售卖毕秀的过程中,使更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从而使学习、制作的人越来越多,这于毕秀的传承是有益的;再次,自从毕秀制作技艺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有了资金保证,毕秀的制作就可以不以盈利和谋生为唯一目的,而是以技艺的传承为主要目标,有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掌握这门技术并不简单,巴鲁利用课余和寒暑假之间,学习了两三年,制作毕秀才开始游刃有余。巴鲁之所以选择做毕秀,首先,毕秀是林芝地区特别是米林县特有的传统手工艺,作为土生土长的工布人他不想让此传统失传;其次,在制作毕秀、售卖毕秀的过程中,使更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从而使学习、制作的人越来越多,这于毕秀的传承是有益的;再次,自从毕秀制作技艺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有了资金保证,毕秀的制作就可以不以盈利和谋生为唯一目的,而是以技艺的传承为主要目标,有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巴鲁老师一直笑称自己是业余的毕秀制作人。事实上,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毕秀制作工艺中,巴鲁是林芝地区唯一一位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毕秀制作技艺首次成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巴鲁正式被命名为毕秀制作技艺传承人。巴鲁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毕秀是什么。在购买毕秀的人群中,既有内地人,又有外国游客。巴鲁还曾经通过北京商人将毕秀卖给了在京的外国人士,从而把毕秀这种古老工艺带到了异国他乡。在国内,毕秀也开始出现在各种活动中,影响力逐步扩大。2012年,拉萨举办了首届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毕秀作为工布特色工艺参加展览。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工布毕秀作为西藏参赛项目成为全场亮点,尤其是赢得现场西藏观众的一片掌声。
    达瓦的珞巴族服饰制作
\
    珞巴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米林、察隅、隆子等地。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有“博嘎尔”、“邦波”、“德根”等。“珞巴”(现指南方人)为藏族对他们的统一称呼。
    根据藏文史籍《红史》等记载,早在松赞干布(617~650)时代,“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此后藏族和珞巴两族人民的交往便不断发展。17世纪以后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封赠、委派等方式,通过属下宗、貉组织对珞隅一些地区实行行政管理。
    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把珞隅地区划归波密土王管辖。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墨脱宗、则拉岗(宗)和嗄卡、骆卡等机构的官员、头人还分别对达岗错、马尼岗等珞巴族居住区按例收取差税。过去,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执行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经济发展落后。
\
    佩长刀和弓箭,戴熊皮帽是珞巴族男子的嗜好,拍照时,珞巴民族服饰技艺著名传承人达瓦也把这些装备一一备齐了。
    特别是长刀,它不单单是作为显示阳刚之气的装饰品,而且是受自然条件的驱使,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不仅用它来防止野兽和毒虫的袭击,而且用它来砍竹木,架藤网桥,起房造屋甚至剪头发、裁剪兽皮……除长刀之外,弓箭更是珞巴族男子不能离身之物,是狩猎的主要工具。虽然现在已经基本用不着了。
    达瓦告诉我们说,珞巴族男子一般戴藤条或熊皮盔帽,穿坎肩,披兽皮。妇女穿用自己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筒裙。男女均赤足。他们喜欢佩戴石质串珠,贝壳和铜质的各种装饰品。
    达瓦还说,珞巴族各地区的服饰不尽相同。男子一般穿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套头坎肩,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衣为藏式氆氇长袍,头上戴的帽子有熊皮压制的圆盔和用藤条编制的圆盔两种,帽檐套着带毛的熊皮圈,毛向四周伸张。帽后垂着一块长方形狗熊皮,可以防箭和刀砍。平时外出,男子总是身背弓箭,横挎腰刀,身配装饰品。妇女穿用自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对襟无领短袖上衣,下身穿过膝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裙。过去,男女均赤足、蓄长发。戴的装饰品很多,男子普遍戴铜和银的手镯和竹管耳环,脖颈上套各色串珠,多达几十圈。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珞巴人形成了赞美和歌颂力量与勇敢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上。珞巴族的服饰充分体现着粗犷豪放的风格,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是他们服装的主要原料。珞巴族是不分男女都喜欢佩带装饰品,男子戴手镯、竹管耳环、项链,腰间挂弓箭、长刀等物。妇女特别喜欢佩戴五颜六色的项珠,盛装的妇女脖颈上有时戴十几串到几十串珠子,再加上手镯、耳环、铜铃、银币、铁链、小刀、火镰、海贝等饰物,有十几斤重,可装满一个竹背筐,并被视为家庭财富多寡的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嫁妆。每当节日到来,妇女们都穿戴起来,起舞高歌,互相媲美。
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迅速,珞巴族的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达瓦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以继承和弘扬珞巴族传统服饰和编织技艺为宗旨。他的产品一部分被北京的一家公司定制,批量销售,市面上见不到;一部分卖给了喜爱珞巴文化的收藏家。
    根在珞隅,事在人为
\
    我们现在一般所谓的“珞隅地区”是指远离此处的“印占区”的“珞隅”,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位于国境内的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乡一共有3个行政村,除南伊村,另2个村是才召和琼林。珞巴人格桑虽然从县中学调任南伊乡领导时间不长,但全乡3个村81户432人,没有一家他不熟的。他通晓珞巴族的历史,谙熟并热衷于整理发掘珞巴族的传统文化。
    格桑告诉记者说,他们一家直到1962年以前一直生活在“珞隅地区”。那一年爆发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格桑的父亲达国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民工,扛子弹箱。战争结束时,达国带着妻子、妹妹跟着解放军撤回了“麦克马洪线”以北,在米林县南伊乡附近的山上安了家。
    根据格桑调查,米林、墨脱、隆子等县的许多珞巴族都是那一年从珞隅地区跑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之前为了逃避血亲复仇、逃避氏族婚姻或由生存所迫等跑过来的。
    这样一来,格桑家的大部分亲人就留在了麦克马洪线以南。但40年来,没有任何办法取得联系。但他最着急和担心的却是怕珞巴族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米林县是珞巴人数最多的县,也只有区区几百人。藏区其他地方就更少了,常常是十里八村就一户两户,民族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已经基本消失了。这正像格桑说的——“珞巴族的根在珞隅。但现在,这条根已经断了很多年了。”
    在格桑的父母家里,还有些珞巴族的古董:带剧毒箭头的竹箭,几乎磨破了鞘的长短腰刀,用贝壳拼成的腰包。还有一大包珞巴族传统的饰品:用贵石、珠宝、贝壳、银、铜做的腰饰、头饰、挂件,总重达几十斤,令我们大开眼界。
    在米林县旅游局供职的达芒·固炅·炅尼·甲勇(俗名林勇)和他的弟弟“珞巴文化个体户”和收藏家林东便是其中之一。
\
    达芒·固炅·炅尼·甲勇的微信签名就是“保护传承珞巴族优秀传统文化”,他和兄弟为开发、保护珞巴文化不遗余力,做了很多工作。
    他虽然受到过完整的现代教育,还是以珞巴族崇尚的“父子连名制”为荣。在他的签名中,如果说开头的达芒为氏族名,那么最后的甲勇又是何意呢?原来,他的父亲名叫帕甲,因此,在他的签名中,“甲”为帕甲之意,引申他是原米林县公安局局长、珞巴英雄帕甲之子,最后的勇字才是自己的名字,即大家平时对他的称呼林勇。
    此即为父子连名制的案例:即氏族男成员的名字是和父亲的名字连在一起的,父名又和祖父的名字连在一起,每个人的名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其首字为父名,尾字为子名,以此严格区分,一代一代连下来,构成一个谱系。如此这般,才能知道在氏族内部谁是最亲的亲属。在这种父子连名的制度中,部落内实行氏族外婚,女儿要嫁出本氏族,所以在谱系中不占主要地位,以男子连名为主,家庭的承袭也完全以父系延续下去。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过节时,村落的住户要自带酒肉欢聚,全村男女老少席地围坐,或饮酒,或吃肉,歌声笑语不断,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相传珞巴族的大地母亲生了金冬(太阳)等九个兄妹,金冬又生了冬日(老虎),而冬日的儿子阿巴达尼是个非凡人物。他长着四只敏锐的眼睛,前面两只观察光明世界,后面两面只监视恶魔妖怪,能够上天入地,世间万物无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他还是个能工巧匠,发明了制陶术和架桥术,为人类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传说阿巴达尼就是珞巴人的祖先。
\

最新热点

更多

罪孽深重的“出云号”又要来?

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正在建造的大型直...[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平遥古城申遗成功20周年 聚焦世界文保“样本”

12月3日,平遥古城申遗成功二十周年纪念仪式...[详细]

携程公布亲子园事件最新进展:监管严重失职 但从未要挟员

11月9日晚间,携程通过官方微博公布了有关亲...[详细]

济南俩高架试通车 以后从东北到西南最快半小时

27日24点,工业北高架路和二环西南延高架路...[详细]

世间最温暖的照片

2011年7月,一则名为《彪悍抢修哥裸身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