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神仙卷》真迹将首次全卷展出
来源:www.wenyiw.com
时间:2018-04-04 15:31:34
为迎接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 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首任院长徐悲鸿先生的大型、综合、全面回顾性质的研究展:“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展期持续至4月22日。
为迎接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 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首任院长徐悲鸿先生的大型、综合、全面回顾性质的研究展:“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展期持续至4月22日。
公众可从徐悲鸿的书画收藏角度,管窥徐悲鸿的艺术观——重写实画风,所藏人物画居多;轻名重品——徐悲鸿所藏作品不太看重是否出自名家之手,而是看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
此次展览从他所藏12000余件中国历代书画中,精选60余幅精品,涵盖从唐、宋、元、明、清,直至徐悲鸿同时代的名家作品。其中有充满传奇色彩、艺术价值极高的《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真迹将于4月1日首次全卷展出。这也是此幅作品封存10年后第一次展示在公众面前。
卷尾附有1948年重新装裱时的七段题跋,由前至后为:徐悲鸿跋之一、徐悲鸿跋之二、张大千跋、徐悲鸿跋之三、谢稚柳跋、朱光潜跋、艾克跋及冯至译义、徐悲鸿跋之四,加上题跋装裱全画总长超过十米。
而《八十七神仙卷》这幅作品,真迹从未完整展出过,甚至最近的一次展画(半幅画展开)也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为了更好地在观众面前呈现这幅国宝画作,避免对之产生破坏,中央美院美术馆从展厅空气、湿度、温度、安保、展柜设置等诸多方面做了精心周密的布置,方才得以迎接这幅古画。
4月1日14:00——19:00
4月2日9:30——19:00
4月3日9:30——19:00
展出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A展厅
注意事项:该作品为单行观赏线路不可逆行,每位观众需排队有序观赏。
民生关切——油画篇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内忧外患,身在其中的知识分子面对历史向他们展开的时代任务时作出了不同的抉择。性格鲜明的徐悲鸿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在中国美术发展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节点上,徐悲鸿选择了用写实主义手法“以艺报国”,这奠定了他“艺为人生”的艺术思想。
《愚公移山》1940年 231x462cm 油彩布本 徐悲鸿纪念馆藏
家国情怀——国画篇
革命与改良,不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且是中国美术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为忧国忧民,以艺报国的代表性艺术家,徐悲鸿对他所处时代灾难深重的祖国身怀拳拳之心,青年时代即立下以艺救国的宏愿
《愚公移山》1940年 144x421cm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敏感到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追随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改良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主张,第一个以画家身份在24岁英年即发表《中国画改良之方法》,确立了自己的艺术观念,矢志一生致力于以写实主义改良、改革中国画,推进“衰微”的人物画,“复兴中国艺术”,从而建立“新艺术”——“现代之艺术”。
《会师东京》1943年 水墨设色纸本横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为改良中国画而上下求索,以写实主义手法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巨幅国画历史画创作。他所开辟的中国画改良之路,及之后所倡导的彩墨画、新中国画改造,为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供了历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探索。
他的代表作《愚公移山》《九方皋》《会师东京》《巴人汲水》《船夫》等,无一不是针砭时事之作,其爱憎分明的磊落性格,以黑白分明的笔墨及写实造型,永存于作品中。
《巴人汲水》1937年 水墨设色纸本长轴 徐悲鸿纪念馆藏
致广尽精——素描篇
“致广大,尽精微”作为徐悲鸿的艺术准则和理想,可以说是他自1918年以来矢志改良中国画,建立“新艺术”,“复兴中国艺术”宏愿的进一步深化。
徐悲鸿的得意弟子艾中信曾撰文指出他把“致广大而尽精微”用在素描教学上, 这是艾氏对徐悲鸿自1947年9月在国立北平艺专提出的“无论学油画、雕塑还是国画,均需学习一二年素描”教育教学的总结。
《女人体》1924年 炭笔白粉笔纸本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一向重视素描,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 从1919年赴法留学至1953年离世,始终坚持素描创作,一生留下大量作品。徐悲鸿在素描领域取得的极高艺术造诣及先驱性探索之路,奠基了素描这一外来绘画手法在中国的门类化、学科化及在20世纪至今艺术院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深远影响。
儒雅沉雄——书法篇
徐悲鸿自7岁起跟随父亲徐达章习字,21岁成为康有为的入室弟子,在康氏家中遍览名碑,深受康氏书法及书学主张影响。又因其早年随父习帖,故并不囿于碑学,进而取法帖学,碑帖互用而相合的书风之路,使徐悲鸿的书体将行草的洒脱妙曼一变而为儒雅,将篆隶的浑厚端庄一变而为沉雄,进而自成一家。
《群奔》1942年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徐悲鸿纪念馆藏
作为20 世纪上半叶文艺界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徐悲鸿的社会交往极为丰富,文艺活动也非常频繁,他与社会各界著名人士之间的书信往来,无论其内容还是书体,一直深深吸引学界和公众的浓厚兴趣;
《船夫》1936年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次从多家学术机构借展徐悲鸿与友人的信札,多为第一次公开展出。这批信札不但可从生活化的文化视角呈现鲜活的悲鸿形象,尤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从中可见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的社会习性,文化人之间的交往风气。
《箫声》 1926年 油彩布本 徐悲鸿纪念馆藏
终生为师——教育篇
作为20世纪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在理论与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明确而完整的艺术主张,被学界称为写实主义体系。他曾多次强调自己的艺术实践坚持教学第一,创作第二的原则,可见徐悲鸿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九方皋》1931年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通过创办美术学校、在十几所公私美术学校、社团先后任教、带师生外出写生、演讲、发表文章、在国内外举办展览等多种活动进行美术教育,并亲自培养和扶助了一批有成就的艺术家,如吴作人、王临已、吕斯百、孙宗慰、齐振杞、冯法祀、艾中信、韦启美、李斛、宗其香等。
《泰戈尔像》1940年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徐悲鸿纪念馆藏
从国立北平艺专到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艺术和美术教育的盛年,他把大量精力放在广揽人才、学科发展和学校建设上,为新中国美术教育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教育思想曾产生过深远影响,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世界和平大会》1949年 水墨设色纸本长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展览现场
徐悲鸿终其一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古代书画的保护、收藏不遗余力,在有限的财力支撑下积累了蔚为可观的收藏,可谓如“悲鸿生命”一样珍贵。这与他终生未了之夙愿——在中国建立美术馆以典藏守护中外精品杰作不无关系。公众可从徐悲鸿的书画收藏角度,管窥徐悲鸿的艺术观——重写实画风,所藏人物画居多;轻名重品——徐悲鸿所藏作品不太看重是否出自名家之手,而是看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
此次展览从他所藏12000余件中国历代书画中,精选60余幅精品,涵盖从唐、宋、元、明、清,直至徐悲鸿同时代的名家作品。其中有充满传奇色彩、艺术价值极高的《八十七神仙卷》。《八十七神仙卷》真迹将于4月1日首次全卷展出。这也是此幅作品封存10年后第一次展示在公众面前。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八十七神仙卷》真迹属于绢本白描人物画卷,长292厘米,画面主体有87位道教人物白描画像,其中有3位带有头光的主神、10名武将、7位男仙、67名金童玉女由画面右端向左端行进。画面没有任何文字。卷尾附有1948年重新装裱时的七段题跋,由前至后为:徐悲鸿跋之一、徐悲鸿跋之二、张大千跋、徐悲鸿跋之三、谢稚柳跋、朱光潜跋、艾克跋及冯至译义、徐悲鸿跋之四,加上题跋装裱全画总长超过十米。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年湮世远的绢画,其绢丝已朽败至毫无韧性和筋骨了,往往一个轻巧的动作,甚至是众人的呼吸都有可能对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而《八十七神仙卷》这幅作品,真迹从未完整展出过,甚至最近的一次展画(半幅画展开)也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为了更好地在观众面前呈现这幅国宝画作,避免对之产生破坏,中央美院美术馆从展厅空气、湿度、温度、安保、展柜设置等诸多方面做了精心周密的布置,方才得以迎接这幅古画。
《八十七神仙卷》 佚名 绢本白描 徐悲鸿纪念馆藏
展出时间:(注:每日20:00闭馆)4月1日14:00——19:00
4月2日9:30——19:00
4月3日9:30——19:00
展出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A展厅
注意事项:该作品为单行观赏线路不可逆行,每位观众需排队有序观赏。
民生关切——油画篇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内忧外患,身在其中的知识分子面对历史向他们展开的时代任务时作出了不同的抉择。性格鲜明的徐悲鸿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在中国美术发展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节点上,徐悲鸿选择了用写实主义手法“以艺报国”,这奠定了他“艺为人生”的艺术思想。
《傒我后》 1930-33年 油彩布本 徐悲鸿纪念馆藏
他以“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决绝之心,与当时远离民族危难、不问天下苍生而一味囿于绘画形式趣味的传统国画派和追随西方现代艺术的油画家们进行长期的辩论,并在此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成熟而完善的艺术思想,不但奠定了写实主义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推进了中国油画肖像画的发展,尤其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大型油画历史画先河。
《田横五百士》1928-30年 油彩布本 徐悲鸿纪念馆藏
《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等作品,是徐悲鸿以艺术创作的方式,掷地有声地回答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个人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所应该具有的气节!《愚公移山》1940年 231x462cm 油彩布本 徐悲鸿纪念馆藏
家国情怀——国画篇
革命与改良,不但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且是中国美术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为忧国忧民,以艺报国的代表性艺术家,徐悲鸿对他所处时代灾难深重的祖国身怀拳拳之心,青年时代即立下以艺救国的宏愿
《愚公移山》1940年 144x421cm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敏感到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追随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改良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主张,第一个以画家身份在24岁英年即发表《中国画改良之方法》,确立了自己的艺术观念,矢志一生致力于以写实主义改良、改革中国画,推进“衰微”的人物画,“复兴中国艺术”,从而建立“新艺术”——“现代之艺术”。
《会师东京》1943年 水墨设色纸本横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为改良中国画而上下求索,以写实主义手法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巨幅国画历史画创作。他所开辟的中国画改良之路,及之后所倡导的彩墨画、新中国画改造,为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供了历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探索。
他的代表作《愚公移山》《九方皋》《会师东京》《巴人汲水》《船夫》等,无一不是针砭时事之作,其爱憎分明的磊落性格,以黑白分明的笔墨及写实造型,永存于作品中。
《巴人汲水》1937年 水墨设色纸本长轴 徐悲鸿纪念馆藏
致广尽精——素描篇
“致广大,尽精微”作为徐悲鸿的艺术准则和理想,可以说是他自1918年以来矢志改良中国画,建立“新艺术”,“复兴中国艺术”宏愿的进一步深化。
徐悲鸿的得意弟子艾中信曾撰文指出他把“致广大而尽精微”用在素描教学上, 这是艾氏对徐悲鸿自1947年9月在国立北平艺专提出的“无论学油画、雕塑还是国画,均需学习一二年素描”教育教学的总结。
《女人体》1924年 炭笔白粉笔纸本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一向重视素描,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 从1919年赴法留学至1953年离世,始终坚持素描创作,一生留下大量作品。徐悲鸿在素描领域取得的极高艺术造诣及先驱性探索之路,奠基了素描这一外来绘画手法在中国的门类化、学科化及在20世纪至今艺术院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深远影响。
儒雅沉雄——书法篇
徐悲鸿自7岁起跟随父亲徐达章习字,21岁成为康有为的入室弟子,在康氏家中遍览名碑,深受康氏书法及书学主张影响。又因其早年随父习帖,故并不囿于碑学,进而取法帖学,碑帖互用而相合的书风之路,使徐悲鸿的书体将行草的洒脱妙曼一变而为儒雅,将篆隶的浑厚端庄一变而为沉雄,进而自成一家。
《群奔》1942年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徐悲鸿纪念馆藏
作为20 世纪上半叶文艺界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徐悲鸿的社会交往极为丰富,文艺活动也非常频繁,他与社会各界著名人士之间的书信往来,无论其内容还是书体,一直深深吸引学界和公众的浓厚兴趣;
《船夫》1936年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次从多家学术机构借展徐悲鸿与友人的信札,多为第一次公开展出。这批信札不但可从生活化的文化视角呈现鲜活的悲鸿形象,尤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从中可见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的社会习性,文化人之间的交往风气。
《箫声》 1926年 油彩布本 徐悲鸿纪念馆藏
终生为师——教育篇
作为20世纪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在理论与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明确而完整的艺术主张,被学界称为写实主义体系。他曾多次强调自己的艺术实践坚持教学第一,创作第二的原则,可见徐悲鸿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九方皋》1931年 水墨设色纸本横幅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通过创办美术学校、在十几所公私美术学校、社团先后任教、带师生外出写生、演讲、发表文章、在国内外举办展览等多种活动进行美术教育,并亲自培养和扶助了一批有成就的艺术家,如吴作人、王临已、吕斯百、孙宗慰、齐振杞、冯法祀、艾中信、韦启美、李斛、宗其香等。
《泰戈尔像》1940年 水墨设色纸本立轴 徐悲鸿纪念馆藏
从国立北平艺专到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艺术和美术教育的盛年,他把大量精力放在广揽人才、学科发展和学校建设上,为新中国美术教育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教育思想曾产生过深远影响,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世界和平大会》1949年 水墨设色纸本长轴 徐悲鸿纪念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