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依法打击挑战底线的“网络害虫”
来源:www.wenyiw.com
时间:2018-08-20 13:29:11
近日,随着警方对网络大V陈杰人所涉案件的深入调查,一个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陈杰人负责指挥调度、管理渠道、起草文章;前妻负...
近日,随着警方对网络大V陈杰人所涉案件的深入调查,一个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浮出水面。陈杰人负责指挥调度、管理渠道、起草文章;前妻负责财务管理;情人负责代理案件、收集爆料;弟弟负责接单、线下操作……陈杰人抓住一些人不愿“陷入舆论漩涡”、宁可“息事宁人”的心态,恶意炒作、操纵舆论,进而勒索钱财,把“新闻监督”做成了一门“大生意”。单次运作少则获利几万、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如何认定罪责,需要经过法定程序,然而案件背后折射的问题却值得深思。
为什么手段不算高明,却屡试不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非法行为被披上了合法乃至正义的外衣,因此有很强的迷惑性。“近年来,我以一个法律人自居,在网上写文章制造动静时,时常不忘搬出法律条文来辨析。给人以依法说话的正直形象。”陈杰人表面上喊着依法维权、为民请命,处处展现出一副忧国忧民、专注公益的姿态,实则挟持公意为筹码,背地里漫天要价、搞利益交换,大肆聚敛钱财。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给受害人带来巨大损失,更在互联网上制造对立氛围、挑起极端情绪,激化本不突出甚至根本不存在的社会矛盾。以良善为名践踏良知,以法律为幌挑战法治,那些善于自我包装的不法分子,更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然而拿起麦克风,就不再只是面对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互联网毫无疑问是个公共空间,不管是知名自媒体,还是网络大V,都应当区分公与私的界限,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更要遵守相应的职业伦理和法律规范。从叫嚣“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的秦火火,到利用粉丝信任博取眼球的薛蛮子,再到误认为“自己不属于哪个媒体,可以在网上我行我素”的陈杰人,一旦抛弃了道德底线,突破了法律红线,就会破坏网络公共空间的正常秩序。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却同样是一个规则实体,任何挑战法律底线、玩弄公众善意、操纵舆论感情的媒体或个人,都不可能走得长远。
当然,要求自媒体、网络大V加强自我约束、遵守法律法规,并不是说就不能开展舆论监督,不能讲真问题,不能揭露真现象。恰恰相反,那些尊重客观事实、依法进行的舆论监督不仅必要,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持续跟踪推动聂树斌案平反昭雪,到媒体曝光祁连山环境污染问题,再到自媒体揭露疫苗背后的乱象,敢于仗义执言、真正懂法用法的媒体人、法律人,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如果打着追问真相、追求公正的旗号谋取私利,以依法维权为幌子欺骗公众,只会搅乱解决问题的节奏,让问题衍生更多的问题,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
构建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空间,维护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不仅需要依法打击那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网络害虫”,也需要每一位网民、每一个个体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增强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法律意识。比如陈杰人的手段之所以屡屡得逞,一方面是由于不少受害当事人总抱着“顾全大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破财消灾”的想法,为不法分子壮了胆;另一方面,非理性、偏激甚至极端的网络情绪也为谣言、炒作提供了横行的土壤。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无孔不入、公共舆论场无处不在的时代,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承担一份网络社会的公共责任,让子弹多飞一会儿、让理性更多一些,不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截至2017年底,中国上网用户已经达到7.72亿人,网络普及率达到55.8%,其中手机上网人数达7.53亿人,每周人均上网时间27小时。这样的客观环境使得线上舆论空间对线下具体实践拥有强大的塑造能力。这种全新的公共事件发生机制提醒我们,必须把尊重事实、强调法治更好融入虚拟空间,才能形成线上与线下良性互动的新的公共秩序。严厉打击网络舆情的煽动者,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正是我们迈向未来的重要一步。
为什么手段不算高明,却屡试不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非法行为被披上了合法乃至正义的外衣,因此有很强的迷惑性。“近年来,我以一个法律人自居,在网上写文章制造动静时,时常不忘搬出法律条文来辨析。给人以依法说话的正直形象。”陈杰人表面上喊着依法维权、为民请命,处处展现出一副忧国忧民、专注公益的姿态,实则挟持公意为筹码,背地里漫天要价、搞利益交换,大肆聚敛钱财。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给受害人带来巨大损失,更在互联网上制造对立氛围、挑起极端情绪,激化本不突出甚至根本不存在的社会矛盾。以良善为名践踏良知,以法律为幌挑战法治,那些善于自我包装的不法分子,更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然而拿起麦克风,就不再只是面对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互联网毫无疑问是个公共空间,不管是知名自媒体,还是网络大V,都应当区分公与私的界限,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更要遵守相应的职业伦理和法律规范。从叫嚣“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的秦火火,到利用粉丝信任博取眼球的薛蛮子,再到误认为“自己不属于哪个媒体,可以在网上我行我素”的陈杰人,一旦抛弃了道德底线,突破了法律红线,就会破坏网络公共空间的正常秩序。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却同样是一个规则实体,任何挑战法律底线、玩弄公众善意、操纵舆论感情的媒体或个人,都不可能走得长远。
当然,要求自媒体、网络大V加强自我约束、遵守法律法规,并不是说就不能开展舆论监督,不能讲真问题,不能揭露真现象。恰恰相反,那些尊重客观事实、依法进行的舆论监督不仅必要,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持续跟踪推动聂树斌案平反昭雪,到媒体曝光祁连山环境污染问题,再到自媒体揭露疫苗背后的乱象,敢于仗义执言、真正懂法用法的媒体人、法律人,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如果打着追问真相、追求公正的旗号谋取私利,以依法维权为幌子欺骗公众,只会搅乱解决问题的节奏,让问题衍生更多的问题,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
构建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空间,维护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不仅需要依法打击那些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网络害虫”,也需要每一位网民、每一个个体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增强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法律意识。比如陈杰人的手段之所以屡屡得逞,一方面是由于不少受害当事人总抱着“顾全大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破财消灾”的想法,为不法分子壮了胆;另一方面,非理性、偏激甚至极端的网络情绪也为谣言、炒作提供了横行的土壤。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无孔不入、公共舆论场无处不在的时代,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承担一份网络社会的公共责任,让子弹多飞一会儿、让理性更多一些,不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截至2017年底,中国上网用户已经达到7.72亿人,网络普及率达到55.8%,其中手机上网人数达7.53亿人,每周人均上网时间27小时。这样的客观环境使得线上舆论空间对线下具体实践拥有强大的塑造能力。这种全新的公共事件发生机制提醒我们,必须把尊重事实、强调法治更好融入虚拟空间,才能形成线上与线下良性互动的新的公共秩序。严厉打击网络舆情的煽动者,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正是我们迈向未来的重要一步。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20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