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沧源: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来源:www.wenyiw.com
时间:2018-09-06 13:49:03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腹地,有一个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原生态佤族村落——翁丁佤寨。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阿佤山腹地,有一个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原生态佤族村落——翁丁佤寨。
翁丁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全村近300户人家全为佤族。佤族是云南特有民族,全国共有41.6万人,沧源是佤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县。
在党的领导下,佤族人民挣脱桎梏枷锁,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被称为“直过民族”。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上世纪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反映的正是步入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后,佤族人民的欢快、喜悦之情。
改革开放以来,翁丁佤寨凭借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原始村落的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阿佤人民不仅走上了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也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示佤文化的靓丽窗口。
走进翁丁,百年如故的寨门、悬挂于树的斑驳牛头、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佤王府、庄严神秘的寨桩,一一跃入眼帘,原始、古老的村落布局将翁丁衬托得格外宁静。
这种宁静,带着民族的神秘,透着文化的自信。
\
拉木鼓是佤族重要的民俗活动。(人民网 李发兴 摄)
木鼓敲响沉寂的山寨
“翁”为水,“丁”为接,意为连接之水。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就是云雾缭绕的地方。
1949年前,这里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他们以部落为单位,依山而居,过着刀耕火种、衣不蔽体、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直接过渡”的方式,带领佤族人民跨越多种社会形态,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从此,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改变,他们治山治水,修筑水田,通过休养生息,阿佤山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传遍大江南北的《阿佤人民唱新歌》表达的正是当时佤族群众对新生活的喜悦。
但,由于地处边疆,信息闭塞,土地贫瘠,改革开放之前的翁丁,生产条件依然落后。翁丁村老支书杨艾块回忆,那时候都是“计划”年代,搞农业效率低,收成也低,青黄不接几乎是常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阿佤山,“分田到户”的消息让沉寂已久的翁丁佤寨再次沸腾起来。“那一晚,尘封多年的木鼓再次被敲响,所有人在寨子里通宵打歌。”杨艾块说。
木鼓敲响,群山震荡。伴着歌声劳作,佤族人民的干劲起来了。家家户户早出晚归,想着法子增产增量。谁家的粮食种得好、产量高,谁家就会在大会上得到表扬。
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改革开放后,翁丁佤寨中断了近十年的各类民俗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寨桩、寨门、牛头桩、木鼓房等佤族的象征又重新矗立在寨子里,成为今天展示佤文化的重要载体。
\
游客在翁丁游览拍照。(人民网 李发兴 摄)
全寨行动保留茅草房
改革开放的红利在阿佤山释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阿佤人民还在贫困线上艰难地生活着。
“想让我们的群众早点过上好日子。”1994年,高中毕业的李学文当上了代课老师,1996年当选为村长,但村寨如何发展,年仅22岁的他一筹莫展。
1996年,有电视台到寨子里拍专题片。有人建议李学文保护好寨子的原始村落风貌,时机成熟时可以发展旅游。
旅游?李学文听得一头雾水。虽然云南省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发展旅游,但对于翁丁来说,群众还没有“旅游”的概念。
后来,到村寨的人果真多了起来。李学文也开始思考:“我们反正也找不到好的发展方向,何不试试看。”然而,李学文的这个想法并没有打动杨艾块和其他的村干部,而他自己也解释不清什么是“旅游”,怎么做、谁来做,心里也没底。
发展旅游的想法,他不得不搁下。
随着云南旅游产业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云南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1998年11月,沧源佤族自治县旅游局顺势成立。“发展旅游势在必行,但因当时资金紧张,旅游部门只能动员翁丁老百姓先保护好家园,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沧源佤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局规划股股长施德华说。
听到要保护翁丁的消息,李学文激动不已,他也更加坚定了发展旅游的想法。
在这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一系列民族政策的实施,阿佤山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老百姓开始把漏风漏雨的茅草房顶改为石棉瓦。
要保护原始村落风貌,就必须保留茅草屋顶。李学文开始动员村民不要破坏传统建筑风貌。
“啥?这生活好了,还不让掀茅草?”当时,老百姓不理解也不支持李学文。其实,当时政府对翁丁还没有明确的规划。李学文也捏了一把汗,“一是担心县里最终不支持,二是担心火灾隐患。”
李学文一边了解外界信息,一边给村民做思想工作,“保护好我们的原貌,可以吸引更多人来寨子,成了景点以后,我们的收入也就增加了。”接下来的几年,村寨里加盖石棉瓦的村民不多。
2005年,沧源县成立原生态民族村落保护与开发管理委员会,对翁丁进行保护管理,并于2006年完成了旅游总体规划。这一次,杨艾块也明白,“除了发展旅游,更要把翁丁的原貌和佤文化保留下来。”于是,他和李学文分头行动,动员全寨保留茅草屋。
一个多月的时间,大会开了七八次,小会开了不下二十次,大伙的思想慢慢转变。老党员李艾改在一次开大会时说,“只要为了寨子的发展,我们就跟着干。”这一举动给村民们带了头。
不过,还有村民疑虑:换回茅草房有没有补偿?漏雨怎么办?商讨过后,政府决定免费提供茅草片,每户还有一定的补偿,同时答应村民可以在石棉瓦上盖茅草片,寨子里一片忙碌。
\
佤族群众跳起民族舞蹈欢迎游客。(人民网 李发兴 摄)
工分制激发全民热情
从2004年起,沧源佤族自治县按照规划有步骤地对翁丁进行保护开发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如今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摄影客栈、民俗活动广场等,游客行得便、住得安。
翁丁佤寨凭借“最后的原始部落”吸引了不少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慕名而来。不少村民也从中享受到了发展旅游带来的红利,村民们没想到唱唱跳跳也能赚到钱。
翁丁在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当年就接待游客3万人。为了适应旅游的发展,村委会成立“旅游公社”,实行“登记工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鼓励和发动群众参与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
“这不就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工分制吗?”村民一下子炸了锅,大家都在议论,是不是又要回到“大锅饭”时代?村干部又挨家挨户解释:这和“大锅饭”不一样,游客多了,就需要我们接待、表演节目、开展传统民俗活动,大伙轮流值班,既有收入,也不耽误种庄稼。
“村寨里每个人参与的活动,都会有相应的工分,再根据旅游收入折算成个人收入。”杨艾块说,全寨子村民被分为若干小组,小组轮流值班挣工分。如今,参加迎宾、拉木鼓、文艺表演的群众,每人每天最低有45元的收入。
村民李宏负责村寨的治安,他妻子多才多艺,参加了文艺表演队,只要游客一到,她便欢快起舞,脸上洋溢着幸福。
李宏家还开着客栈,卖着自家做的民族服装、挎包、毯子,以及茶叶、腊肉等农副产品。“以前家里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出门靠腿,现在日子好过了,家家都有摩托车,都添了新家具。”回忆往昔,李宏感慨颇多。
如今的翁丁,不光是旅游景点,还成了影视基地,在这里已经拍摄了3部电视剧。“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翁丁的声誉也就飘不出阿佤山。”杨艾块说,真没想到,发展旅游成为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李学文也很欣慰自己多年前的坚持。
目前,翁丁已自主培育了一批导游、歌舞表演、旅游特色商品开发、住宿餐饮服务队伍,发展特色佤族织锦手工作坊12户、农家客栈15家。2017年,翁丁累计接待游客22.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2.19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为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解决好翁丁佤寨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人口发展与创业就业、发展空间不足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沧源佤族自治县在保护翁丁原始部落古建筑的基础上,选址建设翁丁新村,让核心区的村民搬入,以解决生态旅游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居住条件矛盾的问题。
如今,杨艾块和其他村民已陆续搬入新居,他每天会踱上一会儿步,来到生活了70年的寨子,看看这座记录了佤族过去与未来的天然历史文化博物馆,听到《阿佤人民唱新歌》时,他仍会心潮澎湃,跟着吟唱。他说,走进新时代,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甜,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佤族文化已由村民的“自娱自乐”嬗变为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翁丁佤寨已成为世界了解佤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沧源佤族自治县大力发展以佤文化为重点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在翁丁佤寨实施“旅游+脱贫”发展模式,支持和鼓励村民围绕旅游产业发展来就业创业,拓展增收致富渠道。
村委会主任李华说,接下来,他们还有两个更大的目标:带领寨子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早日脱贫,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砥砺前行,过上小康生活;另一个就是要在国家AAA级景区前再加个“A”,发展好旅游,让更多的村民从佤山机场坐上飞机,到外边的世界看看。

最新热点

更多

墨西哥考古或发现玛雅重要统治者面具

2018年8月28日报道,墨西哥考古学家团队日前在墨西哥...[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山东寿光灾民已全部返家

2018年8月28日消息,山东潍坊。截至8月27日...[详细]

新台风“苏力”要来!山东发布防御工作通知 这些海域风力1

山东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布《关于做好第19...[详细]

世界杯八强对决蓄势待发 哪些因素将成胜负关键?

北京7月6日电(张一凡) 今晚,俄罗斯世界杯...[详细]

不带孙子就错了?别把老人受累当应该

不能把老人受累当作应当应分,应该多体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