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的向日葵 ——记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十年
来源:
时间:2019-07-30 14:00:23
逆境中的向日葵——记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十年12文/赵玲时光流逝,突然有一天发现周围的同龄人已经越来越不愿意去体检了。过了30岁之后,感觉...
逆境中的向日葵
——记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十年
12
文/赵玲
时光流逝,突然有一天发现周围的同龄人已经越来越不愿意去体检了。过了30岁之后,感觉每一天都要比昨天过得更快一些,但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却并未有何增长。谈不上“烈士暮年”,仍然妥妥的“壮心不已”,时不时地想起少年时的那份初心,如阳光下向日葵般的温暖涌上心头。
12
那年,25岁
2009年,在北大读硕士二年级的我,拿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录取通知书——IBM GBS(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全球业务咨询部),解决户口。我的导师并不同意我提前毕业,当时的自己觉得这么好的一个高枝不能浪费,在学院内部东奔西走了很久,才争取到提前毕业的名额。十年前,投行和咨询被很多应届毕业生追捧,这两个行业既多金又高知,一旦进入这个行业,就光芒万丈了。当然后来,2015年中国经济最高点过去后,这两个行业也成了夕阳行业了。
8月31日,我飞去上海参加9月3日公司部门内部最具有技术含量的培训(培训内容早已全无印象,“同门”好友也已经各奔东西),同时还可以赶得上与正在上海交大参加弟弟入学典礼的父母相聚。在机场上厕所的时候,鬼使神差地把钱包落在了卫生间,直到登记前的半个小时机场广播叫我的名字,才意识到身份证和信用卡还有3000元现金都在那个钱包里。去服务台拿到了钱包,现金不见了,幸好证件和卡还在,没有耽误行程。至于那3000现金,对于刚毕业、尚未解决温饱且一直很抠门的我来说,也是十分心疼的。但是,经历了2个小时到了上海以后,我就改变了看法:“钱很快会挣回来的”,坏心情基本荡然无存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也算是小半个月的工资了,可见刚步入那个带着光芒的行业之时,多么自负!
12
蓝色巨人的“气质”
中国产业的发展,养活了很多美国公司。在电信领域,思科面向运营商有个独立的公司提供技术服务、惠普为运营商的业务领域核心网系统服务了很多年、IBM、埃森哲平分了管理领域的系统服务,等等。
进入了IBM,基本上围绕着电信行业,先后做了财务集中项目、政企项目、数据业务等项目。那个时候,BAT那几个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壮大,3G业务发展地如火如荼,但是3G的速度还是限制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资费还是贵的,速度还是慢的。在北京移动项目组期间,我们一直在研究数据业务产品如何设计、客户如何绑定等等,这个项目大大激发了我对另一个咨询领域的兴趣——管理咨询;也让我发现了我是多么不擅长技术领域的工作。在此特别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当时正在筹划澳大利亚移民的项目经理,他一直在鼓励我探索自己喜欢的事情,给我机会去探索;另一个是当时的直线经理,他极力主张把我从数据业务项目上撤回来并重回财务项目,直接触发了我后来离开的念头。这里就反应了一个咨询行业很特殊的管理方式——矩阵式管理,咨询顾问必须在项目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当时我有一个项目经理,也有一个直线经理。直线经理负责撒人到各个项目,一个项目组由来自多个团队的人组成,项目经理负责现场项目的管理;一个项目结束,大家都要写项目总结,由项目经理审核;一年结束,大家要写能力总结,由直线经理审核,这个能力评估关乎职级与薪酬的变化。
在IBM工作的近3年时间里,常态是系统上线时的熬夜,独立驻场应对客户刁难的艰辛。曾经传说的西装革履、妆容精致、出入五星级酒店的咨询行业哪去了?只有后来在天津项目上时,短短2个月才享受到了五星级酒店的待遇。确实在五星级酒店的电梯间和行政走廊,有很多手提电脑、穿着时装、热烈谈论着某项目的顾问们。之前我做的项目是长期实施项目,由于预算原因五星级待遇被取消了。曾经有一个小插曲,一次在电梯前,一位不认识的西装革履“老”先生看了看我说:“你是IBM人吧?”我很好奇,“你怎么知道?”他说:“IBM人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其实到现在我都很难总结出这个气质是什么……
当然,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组织之间的矛盾,忐忑、不安、憋屈以及对咨询行业的憧憬,让我萌生了离开IBM的想法。在2011年底,带着感激和遗憾离开了那个给我所谓“气质”的蓝色巨人。
12
成长,随处可见
德国电信国际咨询公司(DETECON 德泰通),在当时很多IBM人眼里是一个小公司,体量不大,业务也不够广。但是,德国电信集团公司当时是世界上排名前三的运营商,有着丰富的电信运营经验。德国电信国际咨询公司的经历给我开启了另一扇窗。在IBM的时候上过很多培训:金字塔分析、沃顿商学院谈判、向上管理与向下管理、项目管理、有效沟通等等,因为项目性质的原因,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但是那些方法论,在这个咨询公司终于派上用场了。2012年正值4G商用,当时的德国电信国际咨询公司(中国区)虽然不足百人,但是从三家运营商拿了不少前沿项目:战略规划、产品策略、终端操盘、渠道管理、4G业务策略等等,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全球电信运营商项目经验数据库。很后悔当时没有好好利用这个数据库去学习,就像后悔在校期间没有好好利用图书馆一样。
在这家咨询公司,我锻炼了迅速书写材料,PPT、思维体系架构、各种咨询分析的工具等能力,到现在公司的重要材料,基本上都是我在操刀主笔,这个能力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阶段,也是人生经历较为丰富一个阶段,参加过波恩城堡里举办的培训,经历过阿姆斯特丹的早餐会,见识过巴黎街头的浪漫,享受过日本福利旅游,体验过头等舱;也经历过广东项目交付时的通宵熬夜,见证过新疆项目住宿酒店旁边的暴动,遭受过北京客户现场毫不客气的攻击、河南项目一周高铁的通勤、浙江项目上与刚出生儿子的分别;以及独自带项目在东莞,当时黑车党猖狂,一个在东莞工作的运城同学时不时去照看我一下。
但是,项目越来越不好拿,越来越不好交付,原来靠卖方法论、国际经验的咨询模式已经如夕阳般下沉,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都已经在国际领先,现在需要的是行业中实战了,纸上谈兵即将退出舞台。再加上与儿子的分别越来越久,我再不改变就要错过他的童年了。在儿子3岁的时候,我决定换一种活法,不再游牧,不能总依靠照片去进行亲子教育,不能要别人告诉我:你儿子会说话了,你儿子会走路了,你儿子发烧了……
12
民企,那段低到尘埃里的日子
跳槽跟买房一样,不冲动永远做不成。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学同学的东家公司刚刚登陆新三板,需要在规范化管理方面提升,向我伸出橄榄枝。但是这是一个金融公司,我没有任何金融背景和知识,可能民企里面还是讲究派系,总裁办主任这个岗位也十分敏感和重要,同学运作了很久才谈妥。担心自己在外企工作久了,对民营企业,对金融行业不了解,对人性不了解,我开始通过小说研究人性,仔细揣摩过《官场日记》《自私的基因》《泥鸽靶》《野蛮生长》,甚至翻看了好几遍《甄嬛传》;研读了科尼尔、摩根斯丹利、麦肯锡对于很多金融公司的咨询报告,了解民营企业的运作;学习很多民营企业家的讲话甚至八卦。
但是有的东西可以通过短时间获得,有的东西是一生都获得不了的。金融行业的民企与我而言,真的是水土不服,没有适应期,没有友好地配合,到处裙带关系处理、看人下菜碟,一言堂,尤其是总裁办这个坐在董事长门口的部门,敏感中的敏感。会议组织、端茶递水、餐饮招待、危机公关、行文公函、内部矛盾应对,最重要的是办公室其他人要么是董事长亲戚,要么是新招聘的专科毕业生,无人可用,所有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作为”高知”的我,内心中总有一点书生般的小骄傲,是不屑于陪吃陪喝应酬的,也并不擅长。一直觉得,那段时光我在消耗自己,学识上没有成长,于是就去考基金资格从业证,花昂贵的学费去某成人英语机构学习英语,这样稍微能使自己从繁杂的“市井”事务中获得些许安宁。
2015年中国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牛市,很多金融公司也从中获利,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的膨胀、企业家的膨胀、行业的膨胀。一直到2016年股灾,2017年的L型大势,金融公司离钱最近,对于经济危机也更为敏感。2017年12月,公司被从新三板上摘牌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股东闹事,围攻办公室、围攻老板、横幅上访,而我被指派去处理股东关系,我到现在都分不清当时是因为军中无人可用还是老板觉得我在处理矛盾方面有潜力。当时每天接触的都是负能量:打的、骂的、杀的、哭的、好言相劝的……丑态百出。我,在消耗自己,一直在消耗自己,当一位具有法律背景的同事接手时,迅速交接撤离了。
在民企的两年半的时间里,算是见证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见证了那场资本的狂欢与没落。当然瘦死骆驼比马大,目前这家公司也还存活得很好。只是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民营企业的机遇和存活之不易。
辞职,休息。这段时间,我是焦虑的,极其焦虑,我好像自废武功了,好像在一个陷阱深处,爬不上来,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不知道我的职业发展应该向哪个方向去走……
12
气质帮助了我
可能是自己十年前的那个“气质”,可能是不管哪份工作都会用尽全力做到极致,尽管有的工作用尽全力依然做不好。一位IBM同事把我推荐到他们公司做公司运营管理,一家中美合资的高科技公司;还有一位IBM同事把我推荐到了一家科技巨头,做AI(人工智能)运营管理。都给了录取通知书,薪酬待遇相当。经过考量,决定接受前者。因为以前自信的我已经不再那么自信了,我想扎扎实实深耕一个行业,找一个长远的发展。
目前已经在这家高科技公司工作一年多了。尽管一个全新的领域,全英文工作环境,但是我就像一条鱼一样,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那片海。我可以游刃有余地研究行业趋势和客户需求,制定产品政策;我可以监督并优化商务流程;我可以带领我的团队分析数据,支持管理层决策;我也可以独立组织跨国会议,用带着山西口音的英语掌控全场。尽管这样,依然每件事都“如履薄冰”,因为越往上走,犯错的成本越大。
时至今日,有着中美关系的不明朗,也有着合资企业文化冲突,但是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晚上就能踏实睡个好觉。
后记
12
年龄越来越大,很多事情只记得当时的那个感觉,细节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为了纪念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10年,啰啰嗦嗦写了一些,向过去那个努力奋斗的自己表达谢意。
过去40年,中国一直在高速发展。我们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这几代人似乎已经习惯了我们会越来越好,我们好像就应该越来越好。但是现在,很多同学从外企被裁员了;很多同学在金融公司并未赚到钱;很多同学在互联网公司过着996的生活;很多同学在迷茫,寻找着机会重回校园再造;很多赚到钱的同学在担忧自己的身体或者外貌……我们好像是已经进入了中年危机,抑或是整个国家发展到了一个特殊阶段。
经常思考,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很难预料有哪些挫折,更别提能给孩子们的人生有哪些建议了。只是希望竭尽所能地让他去成长,学会自己面对一切,学会与自己相处。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唯一靠得住的也只有自己。
【作者简介】
赵玲,女,1984年生于山西朔州的一个偏远农村,后毕业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学历。赵玲现就职于一家高科技软件公司,从事运营管理工作。早年从事咨询行业,供职于美国的国际商业机器(IBM)公司、德国的德国电信国际咨询公司(DETECON),在一家国内民营股权投资机构从事过行政管理工作。
在其短暂的职业生涯中,见证了中国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传统咨询行业的没落;先后在不同性质企业的工作经验,让她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观察到了经济环境及其对产业发展、对普通劳动者的影响。
12
那年,25岁
2009年,在北大读硕士二年级的我,拿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录取通知书——IBM GBS(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全球业务咨询部),解决户口。我的导师并不同意我提前毕业,当时的自己觉得这么好的一个高枝不能浪费,在学院内部东奔西走了很久,才争取到提前毕业的名额。十年前,投行和咨询被很多应届毕业生追捧,这两个行业既多金又高知,一旦进入这个行业,就光芒万丈了。当然后来,2015年中国经济最高点过去后,这两个行业也成了夕阳行业了。
8月31日,我飞去上海参加9月3日公司部门内部最具有技术含量的培训(培训内容早已全无印象,“同门”好友也已经各奔东西),同时还可以赶得上与正在上海交大参加弟弟入学典礼的父母相聚。在机场上厕所的时候,鬼使神差地把钱包落在了卫生间,直到登记前的半个小时机场广播叫我的名字,才意识到身份证和信用卡还有3000元现金都在那个钱包里。去服务台拿到了钱包,现金不见了,幸好证件和卡还在,没有耽误行程。至于那3000现金,对于刚毕业、尚未解决温饱且一直很抠门的我来说,也是十分心疼的。但是,经历了2个小时到了上海以后,我就改变了看法:“钱很快会挣回来的”,坏心情基本荡然无存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也算是小半个月的工资了,可见刚步入那个带着光芒的行业之时,多么自负!
12
蓝色巨人的“气质”
中国产业的发展,养活了很多美国公司。在电信领域,思科面向运营商有个独立的公司提供技术服务、惠普为运营商的业务领域核心网系统服务了很多年、IBM、埃森哲平分了管理领域的系统服务,等等。
进入了IBM,基本上围绕着电信行业,先后做了财务集中项目、政企项目、数据业务等项目。那个时候,BAT那几个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壮大,3G业务发展地如火如荼,但是3G的速度还是限制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资费还是贵的,速度还是慢的。在北京移动项目组期间,我们一直在研究数据业务产品如何设计、客户如何绑定等等,这个项目大大激发了我对另一个咨询领域的兴趣——管理咨询;也让我发现了我是多么不擅长技术领域的工作。在此特别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当时正在筹划澳大利亚移民的项目经理,他一直在鼓励我探索自己喜欢的事情,给我机会去探索;另一个是当时的直线经理,他极力主张把我从数据业务项目上撤回来并重回财务项目,直接触发了我后来离开的念头。这里就反应了一个咨询行业很特殊的管理方式——矩阵式管理,咨询顾问必须在项目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当时我有一个项目经理,也有一个直线经理。直线经理负责撒人到各个项目,一个项目组由来自多个团队的人组成,项目经理负责现场项目的管理;一个项目结束,大家都要写项目总结,由项目经理审核;一年结束,大家要写能力总结,由直线经理审核,这个能力评估关乎职级与薪酬的变化。
在IBM工作的近3年时间里,常态是系统上线时的熬夜,独立驻场应对客户刁难的艰辛。曾经传说的西装革履、妆容精致、出入五星级酒店的咨询行业哪去了?只有后来在天津项目上时,短短2个月才享受到了五星级酒店的待遇。确实在五星级酒店的电梯间和行政走廊,有很多手提电脑、穿着时装、热烈谈论着某项目的顾问们。之前我做的项目是长期实施项目,由于预算原因五星级待遇被取消了。曾经有一个小插曲,一次在电梯前,一位不认识的西装革履“老”先生看了看我说:“你是IBM人吧?”我很好奇,“你怎么知道?”他说:“IBM人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其实到现在我都很难总结出这个气质是什么……
当然,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组织之间的矛盾,忐忑、不安、憋屈以及对咨询行业的憧憬,让我萌生了离开IBM的想法。在2011年底,带着感激和遗憾离开了那个给我所谓“气质”的蓝色巨人。
12
成长,随处可见
德国电信国际咨询公司(DETECON 德泰通),在当时很多IBM人眼里是一个小公司,体量不大,业务也不够广。但是,德国电信集团公司当时是世界上排名前三的运营商,有着丰富的电信运营经验。德国电信国际咨询公司的经历给我开启了另一扇窗。在IBM的时候上过很多培训:金字塔分析、沃顿商学院谈判、向上管理与向下管理、项目管理、有效沟通等等,因为项目性质的原因,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但是那些方法论,在这个咨询公司终于派上用场了。2012年正值4G商用,当时的德国电信国际咨询公司(中国区)虽然不足百人,但是从三家运营商拿了不少前沿项目:战略规划、产品策略、终端操盘、渠道管理、4G业务策略等等,最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全球电信运营商项目经验数据库。很后悔当时没有好好利用这个数据库去学习,就像后悔在校期间没有好好利用图书馆一样。
在这家咨询公司,我锻炼了迅速书写材料,PPT、思维体系架构、各种咨询分析的工具等能力,到现在公司的重要材料,基本上都是我在操刀主笔,这个能力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阶段,也是人生经历较为丰富一个阶段,参加过波恩城堡里举办的培训,经历过阿姆斯特丹的早餐会,见识过巴黎街头的浪漫,享受过日本福利旅游,体验过头等舱;也经历过广东项目交付时的通宵熬夜,见证过新疆项目住宿酒店旁边的暴动,遭受过北京客户现场毫不客气的攻击、河南项目一周高铁的通勤、浙江项目上与刚出生儿子的分别;以及独自带项目在东莞,当时黑车党猖狂,一个在东莞工作的运城同学时不时去照看我一下。
但是,项目越来越不好拿,越来越不好交付,原来靠卖方法论、国际经验的咨询模式已经如夕阳般下沉,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都已经在国际领先,现在需要的是行业中实战了,纸上谈兵即将退出舞台。再加上与儿子的分别越来越久,我再不改变就要错过他的童年了。在儿子3岁的时候,我决定换一种活法,不再游牧,不能总依靠照片去进行亲子教育,不能要别人告诉我:你儿子会说话了,你儿子会走路了,你儿子发烧了……
12
民企,那段低到尘埃里的日子
跳槽跟买房一样,不冲动永远做不成。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学同学的东家公司刚刚登陆新三板,需要在规范化管理方面提升,向我伸出橄榄枝。但是这是一个金融公司,我没有任何金融背景和知识,可能民企里面还是讲究派系,总裁办主任这个岗位也十分敏感和重要,同学运作了很久才谈妥。担心自己在外企工作久了,对民营企业,对金融行业不了解,对人性不了解,我开始通过小说研究人性,仔细揣摩过《官场日记》《自私的基因》《泥鸽靶》《野蛮生长》,甚至翻看了好几遍《甄嬛传》;研读了科尼尔、摩根斯丹利、麦肯锡对于很多金融公司的咨询报告,了解民营企业的运作;学习很多民营企业家的讲话甚至八卦。
但是有的东西可以通过短时间获得,有的东西是一生都获得不了的。金融行业的民企与我而言,真的是水土不服,没有适应期,没有友好地配合,到处裙带关系处理、看人下菜碟,一言堂,尤其是总裁办这个坐在董事长门口的部门,敏感中的敏感。会议组织、端茶递水、餐饮招待、危机公关、行文公函、内部矛盾应对,最重要的是办公室其他人要么是董事长亲戚,要么是新招聘的专科毕业生,无人可用,所有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作为”高知”的我,内心中总有一点书生般的小骄傲,是不屑于陪吃陪喝应酬的,也并不擅长。一直觉得,那段时光我在消耗自己,学识上没有成长,于是就去考基金资格从业证,花昂贵的学费去某成人英语机构学习英语,这样稍微能使自己从繁杂的“市井”事务中获得些许安宁。
2015年中国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牛市,很多金融公司也从中获利,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的膨胀、企业家的膨胀、行业的膨胀。一直到2016年股灾,2017年的L型大势,金融公司离钱最近,对于经济危机也更为敏感。2017年12月,公司被从新三板上摘牌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股东闹事,围攻办公室、围攻老板、横幅上访,而我被指派去处理股东关系,我到现在都分不清当时是因为军中无人可用还是老板觉得我在处理矛盾方面有潜力。当时每天接触的都是负能量:打的、骂的、杀的、哭的、好言相劝的……丑态百出。我,在消耗自己,一直在消耗自己,当一位具有法律背景的同事接手时,迅速交接撤离了。
在民企的两年半的时间里,算是见证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见证了那场资本的狂欢与没落。当然瘦死骆驼比马大,目前这家公司也还存活得很好。只是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民营企业的机遇和存活之不易。
辞职,休息。这段时间,我是焦虑的,极其焦虑,我好像自废武功了,好像在一个陷阱深处,爬不上来,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不知道我的职业发展应该向哪个方向去走……
12
气质帮助了我
可能是自己十年前的那个“气质”,可能是不管哪份工作都会用尽全力做到极致,尽管有的工作用尽全力依然做不好。一位IBM同事把我推荐到他们公司做公司运营管理,一家中美合资的高科技公司;还有一位IBM同事把我推荐到了一家科技巨头,做AI(人工智能)运营管理。都给了录取通知书,薪酬待遇相当。经过考量,决定接受前者。因为以前自信的我已经不再那么自信了,我想扎扎实实深耕一个行业,找一个长远的发展。
目前已经在这家高科技公司工作一年多了。尽管一个全新的领域,全英文工作环境,但是我就像一条鱼一样,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那片海。我可以游刃有余地研究行业趋势和客户需求,制定产品政策;我可以监督并优化商务流程;我可以带领我的团队分析数据,支持管理层决策;我也可以独立组织跨国会议,用带着山西口音的英语掌控全场。尽管这样,依然每件事都“如履薄冰”,因为越往上走,犯错的成本越大。
时至今日,有着中美关系的不明朗,也有着合资企业文化冲突,但是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晚上就能踏实睡个好觉。
后记
12
年龄越来越大,很多事情只记得当时的那个感觉,细节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为了纪念自己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10年,啰啰嗦嗦写了一些,向过去那个努力奋斗的自己表达谢意。
过去40年,中国一直在高速发展。我们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这几代人似乎已经习惯了我们会越来越好,我们好像就应该越来越好。但是现在,很多同学从外企被裁员了;很多同学在金融公司并未赚到钱;很多同学在互联网公司过着996的生活;很多同学在迷茫,寻找着机会重回校园再造;很多赚到钱的同学在担忧自己的身体或者外貌……我们好像是已经进入了中年危机,抑或是整个国家发展到了一个特殊阶段。
经常思考,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很难预料有哪些挫折,更别提能给孩子们的人生有哪些建议了。只是希望竭尽所能地让他去成长,学会自己面对一切,学会与自己相处。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唯一靠得住的也只有自己。
【作者简介】
赵玲,女,1984年生于山西朔州的一个偏远农村,后毕业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学历。赵玲现就职于一家高科技软件公司,从事运营管理工作。早年从事咨询行业,供职于美国的国际商业机器(IBM)公司、德国的德国电信国际咨询公司(DETECON),在一家国内民营股权投资机构从事过行政管理工作。
在其短暂的职业生涯中,见证了中国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传统咨询行业的没落;先后在不同性质企业的工作经验,让她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观察到了经济环境及其对产业发展、对普通劳动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