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来源:
时间:2019-09-16 10:20:39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生活是需要节日与仪式感的,今日中秋,不管你是不是一个人,有没有回家,今天都不值得荒废。这次凤凰网读书精选了余秋雨、沈从文、迟子建、张爱玲、萧红、鲁迅、曹寇、北岛、余光中几位知名读书人笔下的中秋墨迹呈现给读者们。其中不全是温馨,也有寂寥与萧索。“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祝大家中秋快乐!
电影《美丽上海》
但愿人长久王菲 - 菲靡靡之音
余秋雨
电影《美丽上海》
但愿人长久王菲 - 菲靡靡之音
余秋雨
中秋理应有凉意了,但今年却不,居然热得一百多年所未有。这不能算秋天,而没有一个像样的秋天,整个一年都遗憾。
正这么懊丧着,收到了当天出版的《文汇读书周报》,看见我的忘年之交黄宗江先生有一篇文章在悼念一位今年刚刚亡故的女诗人。女诗人亡故时享年七十八周岁,但宗江先生一开笔就说:"你没见过她,不知道她人有多美,诗有多美。"宗江先生还引了这位女诗人临终前为自己写的一篇讣告,讣告较长,大意是:我有一间小木屋,仿佛是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树上,撑着一把小伞,为我遮挡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里追忆、思考,假如人间的善恶爱憎无法分明,我宁愿飘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读完这篇自拟的讣告,我立即觉得烦热全消,堕身于一种深秋的诗意里。年迈的女诗人辞世前独住在小木屋里无疑是非常寂寞的,但她竟然寂寞得那么美丽,归去得那么典雅。我随即拿起电话筒,想把这篇讣告当作节日的礼物送给几位朋友,让他们在炎热的中秋分享一份冷凄高远的秋色。
我握着话筒慢悠悠地读着,突然串进来一个国际长途。外国一家著名的华文报社打来的,编辑小姐劈头就说:"余先生,您知道了吗,张爱玲死了。一个人死在美国寓所,好几天了,刚发现,发现在中秋节前夕。我们报纸准备以整版篇幅悼念她,其中安排了对您的电话采访。您知道,她的作品是以上海为根基的,因此请不要推托。发稿时间很紧,您现在就开始讲吧。"我说:"这事来得突然,请让我想一想,半小时后再打来。"
在这半小时,我想了很多。按我的年岁,没有资格悼念她,但我曾亲眼看见,国际舞蹈大师林怀民先生一到上海就激动地宣称:"我来寻找张爱玲的上海",他的年岁也不大;林青霞也曾乐滋滋地告诉我,她对上海的了解和喜爱,大半来自张爱玲;今年上半年我独自在马来西亚一座座城市间漫游,每个城市的报社都安排了我与当地的读者见面座谈,读者们所提的问题中频频出现张爱玲的名字,这些读者就更年轻了;在国内,大家知道,北京一批刚刚学成归来的文学博士们自发评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张爱玲的名字排在很前面,评选这件事颇多是非,但张爱玲的排列却很少有争议……这一切说明,张爱玲享受着一种超越年岁的热闹,而她居然还悄悄地活着,与这种热闹隔得很远。
在中外文学史上,身前寂寞、身后热闹的故事很多,却很少有张爱玲那样,满世界在为她而热闹,她却躲着,躲得谁也找不到她,连隔壁邻居也不认识她。这种自我放逐、自我埋没式的寂寞,并非外力所迫,而是一种深刻的故意。深刻到什么程度,还需要凭借更多的材料来思索。
想到这里,电话响了。我拿起话筒说了这样一段话:"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颗敏感的灵魂,一种精致的生态,风韵永存。我并不了解她,但敢于断定,这些天她的灵魂飘浮太空的时候,第一站必定是上海。上海人应该抬起头来,迎送她。"我边说边听着电话那头操作电脑的声音,说完又听编辑小姐复诵了一遍。
挂断电话后我想,上海人也许会觉得她死得凄楚,其实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和设定的,她的辞世方式,包括她的衣着姿态。她甚至会嘴角露笑,幽默地设想着拖延几日而终被发现时,朋友们和读者们的神情。她把一切都想过了,冥冥之中又有什么力量在帮助她,使她把这个仪式择定在秋天,又把尾声伸延到中秋节前夕。"我欲乘风归去",这或许是她最终吟诵的诗句?就像黄宗江先生介绍的那位女诗人一样,自认为是从童话般的小木屋飘浮到永恒的太空去了。
与她们相比,真正可怜的倒是文坛上那种浮浅的得意、琐碎的企盼、无聊的激愤、颓丧的失落。可怜的人们一定还在倒过来可怜她们,在茶余饭后讨论着她们本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可怜。也许,建议之一,是她们早就应该回归文坛,有一个喜气盈盈的晚年。但是,我们的老太太极有主见,不听这些。她们虽然衰疲却仍然高雅,心中只有两个点:要么小木屋,要么太空。其它地方,她们可以随意看看,却不会停驻。
此间情景,很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要么小木屋,要么大海,其它场所与他无缘。
老太太的小木屋空了,不必在别处寻找,她们只会去了太空。
正这么想着,天却骤然凉了下来,月亮也从浊黄变成冷白,不知名的秋虫长叫一声,像个秋天了。
——《霜冷长河》
沈从文
落了一点小雨,天上灰濛濛的,这个中秋的晚上,在×城已失去了中秋的意义。
一切皆有点朦胧,一切皆显得寂寞。
街道墙角的转折处,城市里每人的心中,似乎皆为这点雨弄得模糊暗淡,毫无生气。
城中各处商人铺子里,仍然有稀稀疏疏的锣鼓声音,人家院落里有断续鞭炮声音,临河楼上有箫笛声音,每一家也皆有笑语声音。这些声音在细雨寒风里混合成一片,带着忧郁的节日情调,飘飏到一个围墙附近时,已微弱无力,模模糊糊,不能辨别它来处方向了。
雨还在落。因为围墙附近地方的寂静,雨俨然较大了一些。
围墙内就是被×城人长远以来称为“花园”的牢狱。往些年分地方还保留了一种习惯,把活人放在一个木笼里站死示众时,花园门前曾经安置过八个木笼。看被站死人有一个雅致的称号,名为“观花”。站笼本身也似乎是一个花瓶,因此×城人就叫这地方为“花园”。现在这花园多年来已经有名无实,捉来的乡下人,要杀的,多数剥了衣服很潇洒方便的牵到城外去砍头,木笼因为无用,早已不知去向,故地方虽仍然称为花园,渐渐的也无人明白这称呼的意义了。
花园里容纳了一百左右的犯人,同关鸡一样,把他们混合的关在一处。这些从各个乡村各种案件里捕捉来的愚蠢东西,多数是那么老实,那么瘦弱,糊里糊涂的到了这个地方,拥挤在一处打发着命里注定的每个日子。有些等候家中的罚款,有些等候衙门的死刑宣布,在等候中,人还是什么也不明白,只看到日影上墙,黄昏后黑暗如何占领屋角,吃一点粗糙囚粮,遇闹监时就拉出来,各趴伏到粗石板的廊道上,卸下了裤子,露出一个肮脏的屁股,挨那么二十三十板子。打完了,爬起来向座上那一个胡子磕一个头,算是谢恩,仍然又回到原来地方去等候。
牢里先是将整个院落分成四部,各处用大木柱作成的栅栏隔开。白日里犯人可以各处走动,到了晚上,典狱官进牢收封点名时,犯人排成一队站好,典狱官拿了厚厚的一本点名册,禁卒肩上搭了若干副分量不等的脚镣手梏,重要的,到时把人加上镣梏,再把铁锁锁定到木栅栏柱旁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铁环上,其余则各自归号向预定的草里一滚,事情就已完毕,典狱官同禁卒便走去了。此后就是老犯来处置新犯,用各样刑罚敲诈钱财的时候了。这种风气原是多年以来就养成了的。到后来,忽然有一天,许多乡下人在典狱官进监以后,把典狱官捆着重重的殴打了一顿,逃跑了一些犯人。因此一来,这狱里就有了一种改革。院中重新在各处用铁条隔开,把院中天井留出了一段空地,每日除了早上点名出恭时,各犯人能到院中一次以外,其余时节所有犯人皆各在自己所定下的号内住下,互相分隔起来。院中空地留为典狱官进监点名收号来去的道路,从此典狱官危险也少了。新的改革产生一种新的秩序,铁条门作好后,犯人们皆重新按名编号,重新按名发给囚粮,另外也用了一种新的规矩,就是出了一点小事时,按名加以鞭打。因为新的管狱方法不同了一点,管狱员半夜里还可以来狱中巡视,老犯的私自行刑事情也随同过去制度消灭了。
新狱规初初实行时,每一个犯人在每天早上皆应在甬道上排队点名,再鱼贯而行依次到那个毛房去出恭,再各归各号。大多数犯人是乡下农民,不习惯这件事,因此到时总大家挤着推着,互相望着同伴微笑,有镣梏的且得临时把它解开,所以觉得非常新奇有趣。到后久一点,也就十分习惯自然了。
这狱中也如同别的地方别的监狱一样,放了一批,杀了一批,随即又会加上一批新来的人。大家毫无作为的被关闭到这一个地方,每日除了经过特许的老犯,可以打点草鞋以外,其余人什么事也不作,就只望到天井的阳光推移,明暗交替打发掉每一个飘然而来倏然而逝其长无尽的日子。
所有被拘留的人皆用命运作为这无妄之灾的注释。什么人被带去过堂了,什么人被打了,什么人释放了,什么人恭喜发财牵去杀头了,别的人皆似乎并不十分关心,看得极其自然。
每天有新来的人,这种人一看就可以明白,照例衣服干净一点,神气显得慌张焦灼,一听到提人时就手足无措,白天无事,日子太长,就坐到自己草荐上,低下头一句话不说,想念家中那些亲人同所有的六畜什物,想到什么难受起来时,就幽幽的哭着,听人说到提去的什么人要杀头时,脸儿吓得焦黄,全身发抖,且走过去攀了铁条痴痴的望着。坐牢狱稍久一点,人就变愚呆了,同畜生差不多,没有这种神经敏锐了。
老犯自由行刑的权利,虽因为制度的改革,完全失去,可是到底因为是老犯,在狱里买酒买肉,生活得还是从从容容。
狱里发生什么小争持时,执行调解的也总是这一类人。
老犯同城市中的犯人,常常酗酒闹事,互相殴打,每到这种事件发生时,新来的乡下犯人,多吓怕得极其厉害,各自远远的靠墙根躺着,盼望莫误打到身边来。结果则狱吏进来,问讯是谁吵闹,照例吵闹的不肯说出,不吵闹的谁也不敢说出,于是狱吏的鞭子,在每人身上抽一两下,算是大家应得的待遇。
因为过节的习惯,在×城还好好的存在,故在这种地方,犯人们也照例得到了些过节的好处。各人把那从上面发下来的一片肥肉,放在糙米饭团上,囫囵吃下后,各人皆望到天空的黄昏雨景,听到远处的各种市声,等候狱官来收封点名。
——《节日》
迟子建
端午节之后的大节日,当属中秋节了。中秋节是一定要吃月饼的。那时商店卖的月饼只有一种,馅是用青红丝、花生仁、核桃仁以及白糖调和而成的,类似于现在的五仁月饼,非常甜腻。我小的时候虫牙多,所以记得有两次八月十五吃月饼时,吃得牙痛,大家赏月时,我却疼得呜呜直哭。爸爸会抱起我,让我从月亮里看那个偷吃了长生不老药而飞入月宫的嫦娥,可我那双朦胧的泪眼看到的只是一团白花花的东西。月光和我的泪花融合在一起了。在这一天,小孩子们爱唱一首歌谣:蛤蟆蛤蟆气臌,气到八月十五,杀猪,宰羊,气得蛤蟆直哭。
蛤蟆的哭声我没听到,倒是听见了自己牙痛的哭声。所以我觉得自己就是歌谣中那只可怜的蛤蟆,因牙痛而不敢碰中秋餐桌上丰盛的菜肴。
中秋一过,天就凉了,树叶黄了,秋风把黄叶吹得满天飞。
——《北方的盐》
在我眼里,中秋节就像一匹雪青色的骏马,它落脚到草原上,才有神韵。我仿佛已经被它飘逸的鬃毛给拂着脸了,满心的激动。
——《起舞》
张爱玲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金锁记》
萧红
记得青野送来一大瓶酒,董醉倒在地下,剩我自己也没得吃月饼。小屋寂寞的,我读着诗篇,自己过个中秋节。
我想到这里,我不愿再想,望着四面清冷的壁,望着窗外的天。我侧倒在床上,看一本书,一页,两页,许多页,不愿看。那么我听着桌子上的表,看着瓶里不知名的野花,我睡了。
那不是青野吗?带着枫叶进城来,在床沿大家默坐着。枫叶插在瓶里,放在桌上,后来枫叶干了坐在院心。常常有东西落在头上,啊,小圆枣滚在墙根外。枣树的命运渐渐完结着。晨间学校打钟了,正是上学的时候,梗妈穿起棉袄打着嚏喷在扫偎在墙根哭泣的落叶。我也打着嚏喷。梗妈捏了我的衣裳说:“九月时节穿单衣服,怕是害凉。”
董从他房里跑出,叫我多穿件衣服。
我不肯,经过阴凉的街道走进校门。在课室里可望到窗外黄叶的芭蕉。同学们一个跟着一个地向我问:“你真耐冷,还穿单衣。”
“你的脸为什么紫色呢?”
“倒是关外人……”
她们说着,拿女人专有的眼神闪视。
到晚间,嚏喷打得越多,头痛,两天不到校。上了几天课,又是两天不到校。
森森的天气紧逼着我,好像秋风逼着黄叶样,新历一月一日降雪了,我打起寒颤。开了门望一望雪天,呀!我的衣裳薄得透明了,结了冰般地。跑回床上,床也结了冰般地。我在床上等着董哥,等得太阳偏西,董哥偏不回来。向梗妈借十个大铜板,于是吃烧饼和油条。
青野踏着白雪进城来,坐在椅间,他问:“绿叶怎么不起呢?”
梗妈说:“一天没起,没上学,可是董先生也出去一天了。”
青野穿的学生服,他摇摇头,又看了自己有洞的鞋底,走过来他站在床边又问:“头痛不?”把手放在我头上试热。
说完话他去了,可是太阳快落时,他又回转来。董和我都在猜想。他把两元钱放在梗妈手里,一会就是门外送煤的小车子哗铃的响,又一会小煤炉在地心红着。同时,青野的被子进了当铺,从那夜起,他的被子没有了,盖着褥子睡。
这已往的事,在梦里关不住了。
门响,我知道是三郎回来了,我望了望他,我又回到梦中。可是他在叫我:“起来吧,悄悄,我们到朋友家去吃月饼。”
他的声音使我心酸,我知道今晚连买米的钱都没有,所以起来了,去到朋友家吃月饼。人嚣着,经过菜市,也经过睡在路侧的僵尸,酒醉得晕晕的,走回家来,两人就睡在清凉的夜里。
三年过去了,现在我认识的是新人,可是他也和我一样穷困,使我记起三年前的中秋节来。
(署名玲玲,刊于1933年10月29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11期)
鲁迅
壬子日记[一九一二年]九月二十五日
阴历中秋也。下午钱稻孙来。收二十日《民兴日报》一分。晚铭伯、季巿招饮,谈至十时返室,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
癸丑日记[一九一三年]九月十五日
晨关来卿先生来。上午总长汪大燮到部,往见之。下午得二弟信,八日发。蔡谷卿以电话来要晚餐,遂至其寓,同坐者为其家属及王惕如、倪汉章。饭毕欲归无车,乃同王惕如步至宣武门外,始呼得之。途次小雨,比到大雨。今日是旧中秋夜也,遂亦无月。
甲寅日记[一九一四年]十月四日
雨。星期,又旧历中秋也,休息。午后阅《华严经》竟。下午霁。许季上来。许季上贻烹鹜一器。晚服规那丸二粒。
乙卯日记[一九一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昙,风。旧历中秋也,休假。下午许铭伯先生来看《永慕园丛书》。晚季巿致鹜一器,与工四百文。夜月出。
丙辰日记[一九一六年]九月十二日
晴。旧历中秋,休息。上午得二弟信,八日发。午前童萱甫来。午后同三弟出游,遇张协和,俱至青云阁饮茗,坐良久,从留黎厂归。晚又通往铭伯先生寓饭。
丁巳日记[一九一七年]九月三十日
晴。星期休息。上午杜海生来。季巿来。潘启莘来。下午得封德三信,廿三日申发。洙邻兄来。朱蓬仙、钱玄同来。张协和来。旧中秋也,烹鹜沽酒作夕食,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铭伯、季巿各致肴二品。
戊午日记[一九一八年]九月十九日
晴,风。阴历中秋,休假。午后洙邻兄来。下午小雨即晴。刘半农来。许季上来。晚铭伯先生送食物二器。
己未日记[一九一九年]十月八日
晴。旧历中秋,休假。上午孙伏园来。晚铭伯先生送肴二品。夜得李遐卿信。
日记第九[一九二〇年]九月二十六日
晴。星期,又旧历中秋,休息。晚微雨。无事。
日记第十[一九二一年]九月十六日
昙。旧历中秋,休息。下午程叔文来。夜雨。
日记十一[一九二二年]
缺
日记十二[一九二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晴。秋节休假。午后李茂如来言屋事。往四牌楼买月饼三合,又阿思匹林饼一筒。夜服三粒取汗。
日记十三[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三日
昙。旧历中秋,休假。上午得朱可民信,八日发。李若云为送李慎斋所带领奉泉百十五文来,若云名维庆,慎斋子。午后晴,夜小雨。
日记十四[一九二五年]十月二日
晴。旧历中秋。下午曙天、衣萍、品青、小峰及其夫人来。夜有麟来。
日记十五[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一日
晴。朱镜宙约在东园午餐,午前与臤士、伏园同往,坐中又有黄莫京、周醒南即其他五人未询其名。旧历中秋也,有月。语堂送月饼一筐予住在国学院中人,并投子六枚多寡以博取之。
日记十六[一九二七年]九月十日
旧历中秋。晴。下午陈延进来,赠以照相一枚。夜纂《唐宋传奇集》略具,作序例讫。
日记十七[一九二八年]九月二十八日
晴。下午望道来。得钟青航信。往内山书店。
日记十八[一九二九年]九月十七日
昙。午得有麟信。中秋也,午及夜皆添肴饮酒。
日记十九[一九三〇年]十月六日
晴。上午同广平携海婴往石井医院诊。董绍明、蔡咏裳来。是日为旧历中秋,煮一鸭及火腿,治面邀平甫、雪峰及其夫人于夜间同食。
日记二十[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晴。午后往内山书店,得嘉吉君所赠浮世绘复刻本一帖四枚,又买《理論芸術学概論》一本,三元五角。得山本夫人留诗一枚。增田君之女周晬,以前年内山君赠海婴之驼毛毯一枚赠之。传是旧历中秋也,月色甚佳,遂同广平访蕴如及三弟,谈至十一时而归。
——鲁迅“中秋日记”系列(1912——1931)
曹寇
南方的中秋,丹桂是否飘香?得看年份。多数时候,天依然热,不但闻不到桂花香,夜色或月色下仍时有某个卫生死角里蒸腾而出的臭味拂面而来——尤其是我住的这样的老小区。所以说,中秋如果没有凉飕飕的天气和桂花赶来凑热闹,确实不太像样子,很不“经典”。这些年中秋给我的印象,就是吃完晚饭瞥见家里有一两盒别人送的月饼,仍然穿着大裤衩光着膀子的我几乎从不拿正眼瞧它们,更不会想起来吃。在我没动它们之前,母亲当然也不会动。大概要到天彻底冷下来,后者才会基于月饼是否放坏了的疑问打开包装,并尝试着用她的半嘴假牙咬上一口。大概与天冷有关,此时的月饼很硬。
在“经典”中,中秋可不是这个样子。《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就邀请贾雨村到自己家过中秋,年少气盛自认为怀才不遇的贾雨村还吟出了“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样的俗句(也委实不知此人之俗怎会获得甄士隐的青睐)。甄士隐乃小康之家,或谓中产阶级。有庭院、妻女、童仆、丫鬟和老婆子。当时的市容也挺壮观:“家家箫管,户户笙歌”。这应该夸张了,但浓重过节的气氛还是可见的。那么二人举杯对饮的美味佳肴到底有哪些?我注意到1987版的电视剧中,桌子上赫赫放着一盘大闸蟹(其他黑乎乎的且不深究)。这确实表明,明月、美酒、大闸蟹以及作为嗅觉背景的桂花乃至菊花,才是中秋标配。人是峨冠博带的(怎能允许大裤衩和光膀子),而且一切的一切都须置于庭院之间,这样才便于月朗星稀,树木掩映,光影摇曳。
我不知道别人家的中秋是怎么过的,也没有贾雨村的福气受到过邀请。
我的中秋竟然如此简陋,其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有几点:1、中秋是团圆之日,我除了老母,没有可团圆之人,简言之,人口不够;2、中秋是赏月之时,但雾霾和城市灯光,并不能提供一轮明月,或曰,视线不济;3、中秋需要大量的动植物(蟹、菊、桂)参与,可它们还没上市,可谓,古今有异。另外,即便我们拥有一座奢侈的庭院,我们也可能没法享受到凉意,不知露水的沉重。拿南京来说,如果林黛玉和史湘云在玄武湖边漫步,湖岸的彩色灯光会不会晃花她们的眼就不说了,那些不断经过你身边的人,那些穿着运动装跑步的年轻人,那些怀揣收音机暴走的老年人……大概也没法让她们脱口而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句子吧。
我的意思或许是想表明,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确实是属于传统的,与当代基本无关。如果我们的传统早已断裂,这些节日必然呈现出简陋和疲惫。仪式感,以及某种古典审美意识,存在于我们的传统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的简陋也不是没有“道理”。
——《以“红楼梦”为例》
北岛
中秋节
含果核的情人
许愿,互相愉悦
直到从水下
潜望父母的婴儿
诞生
那不速之客敲我的
门,带着深入
事物内部的决心
余光中
中秋
一刀向人间,剖开了月饼
一刀向时间,等分了昼夜
为什么圆晶晶的中秋月
要一刀挥成了残月?
刀锋过处,落在我们两旁
中间是南海千年的风浪
寂寞是我的白昼惊短
悠悠是苦你的夜长
去年是圆月的光辉一床
共看婵娟今夕在两岸
料我像昼会渐渐地消瘦
你像夜会渐渐丰满
从此夜长,梦恐怕会加多
单枕是梦的起站和终站
该你凌波而偏偏东来呢
或是我乘风去西南
一轮神光开万户的私镜
姮娥是一切情人的投影
且将你的,用海云遮住
让我夜深后来翻寻
来源:凤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