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冯骥才开启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纪元

来源:
时间:2019-05-10 09:27:38

潘鲁生:冯骥才开启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纪元

按:2019年5月9日—10日,“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大学举办,活动由中国作协、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天津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民协主办,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承办。出席学术研讨会的嘉宾有蔡达峰、王蒙、韩美林、王立平、刘诗昆、吉狄马加、李家俊、潘鲁生、邱运华、李岩、臧永清、张平、张抗抗、陈建功、姜坤等。近年来,冯骥才通过个人口述史的方式,创作了“记述文化五十年”系列作品,记录其所亲历的文学、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经历,包括《冰河:1967-1977》(《无路可逃》)《凌汛:1977-1979》《激流中:1979-1988》《漩涡里:1990-2013》。每一部作品均记录了当代文学文化变化非常关键的历史节点。冯骥才个人的经历与记述,也反映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化与文学创作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
与冯骥才主席在研讨会现场
《记述文化五十年》四部曲是冯骥才主席以口述史的方法对自己五十年精神历史的记述,是以个人命运见证五十年社会文化变迁的真实的心灵自白。品读新作,跟随他的讲述,我们进入五十年的时光变迁,受益良多,感触甚深。五十年并不漫长,却是中国社会文化剧烈转型的半个世纪。五十年,冯骥才主席是亲历者、思考者,也是践行者,既是他个人文化思考、学术研究、文学创作不断丰富的五十年,更是他文化自觉而践行历史使命的五十年。冯主席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深沉的家国情怀,从起初有志于丹青、到他从事写作、再到投身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事业,历经两次人生重要转型。他以写作与画笔为双翼,自觉肩负文化遗产保护重任,怀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使命,负重前行,受到大家的敬重。
冯主席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先知、先觉、先行,每个工作阶段都身体力行,把事情做到细致写到深刻。一位作家的智慧创造,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责任,在他身上集中呈现出来。五十年历史桑田巨变,五十年文化转型发展,他驾驭绘画、写作、文化保护、教育“四架马车”,带领大家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回望他五十年的经历,我们看到了文化命运曲折发展的脚印,也见证并参与到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历史工程之中。
\
“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精装套书揭幕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一百年前,以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的一场运动,激发了全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知识分子也由此步入历史舞台。如何成为知识分子?冯主席认为自己是在五十年越来越深广的思考中,由不自觉而自觉地,使自己从一个单纯的作家和艺术家向着知识分子转化。特殊年代带给他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意识迫使他从绘画进入文学创作,这样的责任意识又从文学延续到文化遗产抢救,形成他对知识分子的崇高认识。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有思想的独立性、辩证性和前瞻性,无论在社会过于迷惘还是过于功利的时刻,应该发挥对生活的矫正功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文化自觉的时代呼唤中,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站守前沿,保持先觉,从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到国家的文化自觉,再到全民文化自觉,这三个层面是冯主席对文化自觉的建构,也是他五十年因文化自觉而身体力行的真实写照。
\
韩美林先生向冯骥才先生赠送画作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历经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急剧转型,社会转型促成冯主席的人生转型,他从文学写作进入文化遗产保护,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是他因知识分子文化自觉而主动担当的必然选择。被世人皆知他是大文学家,无论是他的现实主义写作还是现代文本写作,他的创作始终没有脱离生活的真相与人民的心声。正是这样的情怀,这样有血有肉的情感,才促成他对文化遗产的深切关注,并最终主动身陷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里”。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平台支撑下,冯主席的文化理想与行动再一次得以拓展,他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
2002年11月1日与冯骥才先生考察山西榆次后沟古村落
我有幸与冯骥才主席相识,也要从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说起。2002年,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前,“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全面启动。时年4月,冯骥才主席就山东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召开了座谈会,10月,在冯主席召集下,乌丙安、向云驹、乔晓光和我等人从各地集结在山西榆次后沟村,首次开展传统村落采样调查,这是一次让人无法忘怀的民间文化行动。自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十几年来,冯主席带领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及传统村落保护行动,是在历史性的社会经济文化转型过程中,存续民族文化薪火,存留民间记忆载体,旷日持久的重大历史文化工程。他为抢救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学者。
\
2015年6月2日至3日,参加在山西晋中榆次后沟古村举办的“文化先觉的脚步——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巡礼活动”。
从先知先觉到亲力亲为,从文化遗产抢救到传统村落保护,冯骥才主席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带领一批来自不同行业的学者、知识分子深入研究,构建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推动学术研究与政府规划、立法等诸多方面相结合,促成“中国文化遗产日”的设立、国家相关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出台以及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觉醒。
2015年,在这场“时代性的文化普查”进展十三年之际,冯骥才主席再次召集我们相聚后沟村,情不自禁的回忆当年考察时的故事,也唤起了我们的思绪,这是一种让人难忘的文化乡愁。普查虽已告一段落,但系统而科学的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后沟村是冯主席为我们寻到的精神故乡,回到这里就是回到初心,“我们没有丢失昨天的自己”,在这里我们强化信念、补充能量、整装再出发,正如冯主席常讲的一句话,“因为我们的道路永远像一篇长长的写不完的文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
回望五十年,冯骥才主席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做出了独特贡献,前三十年走过的文学艺术道路似乎是他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铺垫,近二十年全身心投入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是对他文学艺术生命的无限延展。他的个人成就已成为社会共同财富,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文化自觉造就了他的事业,也开启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纪元。民间文艺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坚实基础,我们将继续与冯骥才主席一道,坚定文化理想,坚守文化家园,守护民间文艺的根脉,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研究取得新的成果。
来源:潘鲁生民艺馆

最新热点

更多

自信之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26年

【编者按】中国最早的拍卖活动在魏晋寺院中就已出现。...[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济南新政:支持城市商圈、特色街区、旅游景区打造夜间消

济南新政:支持城市商圈、特色街区、旅游景...[详细]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美民间”中国花馍艺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美民...[详细]

二十四节气 | 立夏:低眉春已逝,抬头夏伊始

今年的立夏时间2019年5月6日星期一农历已亥...[详细]

渭南面花

渭南面花渭南,因地处黄河最大的支流——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