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辍学 学做木工 | 乍启典中国画精品展
来源:
时间:2019-07-08 09:32:00
在跨越新世纪的年代,著名国画家乍启典从滨州走进中国美术馆这一最高艺术殿堂,京华上下刮起一阵阵鲁北一民风。中国美术馆收藏乍老国画的证...
在跨越新世纪的年代,著名国画家乍启典从滨州走进中国美术馆这一最高艺术殿堂,京华上下刮起一阵阵“鲁北一民风”。中国美术馆收藏乍老国画的证书、中央文 史馆的收藏证书、中国文联、中央美院的收藏证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收藏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礼宾司的证书……这似乎是乍启典八轶寿庆的礼单,纷至沓 来。《蝴蝶兰》被国家选定为江主席的礼品赠送给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陛下。乍启典先生被誉为“白石老人式的艺术大家”,在全国各大新闻媒体频频亮相。
乍启典,字徽五,号鲁北一民,1922年生于田横故里(山东省高青县)一木匠世家。在那灾难深重的民国、抗战时 期,乍启典度过了战乱、饥荒和辛酸的青少年代。他7岁入小学、村塾,仅4年便因家贫被迫辍学。但他酷爱绘画,少小随父学木工时,就习做雕花细活,钟情花鸟 虫鱼、山水亭榭等民间吉祥图案的制作,点燃了他心灵中朦胧的艺术冲动。
乍启典的美术启蒙老师是戴紫阶和郭书年。前者是五县联师的美术 教师;后者曾浪迹京城,见识广博,嗜好书画,乃回乡潦倒文人。做工之余,乍启典常绕于两位先生膝下,听他们传授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的各种画法,讲述古人的 逸闻轶事,憧憬着似幻如烟的艺术王国的玄妙。晚上,他用农家的锅底灰作墨汁,或用烧火未燃尽的树枝为炭笔,借着如豆的灯光,在粗如树皮的火纸上进行各种素 描练习。乍启典经常谈起当年的情景:“在家乡低矮湿暗的茅屋中,晚上点燃的这盏油灯,常被家人端来端去照明,我的绘画也只好时断时续,不时地摸黑琢磨、书 空。”艰难的家境与原始简陋的学习条件磨砺着倔犟的艺术人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 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乍启典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曾写诗回忆道:“三八冬日拂晓天,一声巨响震心寒。闪光四射飞弹片,乌烟一团爆铁丸。蔡家园里树削 半,窦氏门中人嚎惨。如此‘东亚共荣圈’,那知狄城尽齐田!”16岁的乍启典被日寇抓去当苦工,在枪口与皮鞭下强迫修炮楼,他饱尝了亡国的悲哀,也激发了 强烈的反抗意识和爱国热忱,这些都体现在他日后的画作之中。18岁时,乍启典借阅通读了《板桥集》。他把郑板桥的题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 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作为自己做人、学习书画的座右铭。他不仅揣摩出了板桥书法的奥妙和“燮以书之关钮入画”的真缔,更重要的是学到了郑 板桥关切现实,同情人民,忧世疾俗的思想境界,真可谓受用终生,一直到他晚年的画作和题诗,仍可窥见一斑。板桥笔下的劲竹精神激励着他,在他所钟情的中国 传统绘画艺术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来,成就为一个有节有志的画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腥风血雨的年代,苦寒磨砺的环境,聪明绝伦的才 思,向望艺术的追求,使乍启典从青少年时代就形成了仁义忠贞、爱憎分明的品德,厚德寡言、内向多思的性格和勤奋好学、执着敬业的精神。才自内发,学以外 成。教诲点拨,加之他用心思索,心领神会,渐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随着绘画技艺的长进与木工制作的实践,乍启典20多岁时就成为名闻家乡小清河两 岸能书会画、细雕巧镂的民间巧匠。正如他的自题诗:“白纸一张生农村,家贫辍学做木人。痴爱书画苦无导,师法造化自耕耘。”
乍启典(1922-2011),字徽五,号鲁北一民,山东省高青县人。少时家贫,仅读两年私塾,四年小学,自学书画,师古人师造化。1965年全国第四届美展时,他创作的《道旭渡口拖运忙》和《银山朝晖》两幅国画,一举被选中,并参加山东省、华东和全国巡回展,引起强烈反响。(山东省共有9幅作品入选)著名国画家傅抱石、程十发、方增先、亚明等大家名流观后大加赞赏,称赞他的作品传统力雄厚,构图赋色浑然天成,可谓独树一帜。2002年1月,乍启典的国画精品《蝴蝶兰》,被领导人作为国礼赠与约旦国王。《松鹤图》悬挂于全国政协礼堂正厅。《松鼠》被外交部印制为贺年卡发给世界各国政要。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季羡林为《乍启典传略》欣然题词:“一生苦学,终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