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名人书法”
来源:
时间:2020-08-17 10:27:43
名人书法曾经是褒义成分很高的词,现在含褒量有下降。褒义成分曾经很高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所说的名人书法主角确实多为写字好手,他们是清...
名人书法曾经是褒义成分很高的词,现在含褒量有下降。
褒义成分曾经很高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所说的名人书法主角确实多为写字好手,他们是清末民国时期或有较长该时期经历的各行各业精英,分布于政界、学界、文艺界、科技界、经济界等,如果撇开他们其他领域的成就,或把作者的名字遮去就字论字,仍然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味道醇厚经久耐看的程度,与不少古人传世的作品相比并不差,与当代展赛上摘金夺银的“专业书法”相比,高下如何更是识者有知。
李白 上阳台帖
二是这些主角绝大多数已经作古,有的作古已经几十近百年,各种影响他们人格以及书法水准评价的复杂因素逐渐拂去,当时的虚热虚高退去,曾经的忽略轻视也被重新认识,对他们的评价更接近本真和统一。
现在含褒量下降同样是这两个原因。一是良莠不齐。现在的名人,毛笔字真正写得好的寥若晨星,有的已经远离书法的本义。比如互联网的某著名人士,偶然写一张字卖出天价,很多媒体纷纷报道,无论是价格还是传播面比当世货真价实的顶尖书法家都高出N倍,这个现象看似不正常却又正常。说不正常,是字本身的艺术价值与售卖价值极不匹配;说正常,是此时不能把这张字当作“书法作品”看,而是应当看作商业大佬之间另类社交、营销的一种特殊媒介品,其实只要书写者名气足够大身价足够高,他们织一条围巾、编一个竹篮,也同样能够卖出天价。之所以选择“书法”,可能是省时简便,拿起笔三五分钟就可以完成,且品位高雅有“艺术”,好差也不易区分,而织围巾编竹篮可能三五个小时都不够,且做得不好谁都看得出。
辛弃疾 去国帖
简而言之,“书法”最适宜充当这种媒介品。当时有些书法界人士对此愤愤不平,其实不妨进一步想,如果这些名人赖以立身的价值不再,其字不要说几百万,就是几百块也不一定有人要。
二是影响评价的因素相当复杂。现在的名人还活跃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错杂交织、心理复杂微妙,评价不一定公允,有的能够跳出人事关系比较客观,有的攀名附会过高吹捧,有的出于羡慕嫉妒而诋毁,也有的受到审美喜好和认识水平限制而片面,很难统一,即便是对真写得好的人也是褒贬不一,让缺乏独立欣赏能力的人无所适从。
就我所看到的而言,当代名人贾平凹、莫言的字技术不一定比得上展赛好手,却自有味道,况且书法上味道比技术更高级可贵,但他们得到的骂声并不比点赞少,特别是贾平凹。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因为艺术领域的评价规律就是这样,百家争鸣,“让子弹不断地飞”,多年后会渐渐趋向统一,如今之视昔。
赵佶 闰中秋月
为什么以前的名人大多写得好,现在的名人很少写得好。也许,这个问题更值得重视。
以前名人写得好有三个原因。一是写得多,毛笔是日常主要书写工具,驾轻就熟。二是练得用心,他们很多有勤奋练字的经历,有的是青少年时期下过苦功,有的是终身都下功夫,业余时间很大一部分用在练字上。三是学问深,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深的传统学问功底,内心有较强的文人意识,举止有较多的文人风范,身上有较强的“儒”“文”色彩,官员自不必说,学而优则仕,其他儒将、儒商等比例也相当高。
再说,学与艺关联度大,所以他们的审美较高且敏感,学问能够有效丰厚书法的韵味。所以,那时候名人大多能写一手好字,且不说那些文艺界学术界的,即使声名复杂的军阀也具有相当水准,如阎锡山、李宗仁等。
徐悲鸿 惶愧无地札
现在名人写得好的很少也是这些原因。比如写得少,日常基本不用毛笔,除了少部分曾上过书法培训班之外的,对毛笔很生疏,且业余时间生活丰富,很少用于练字。比如学问分离,现在是职业教育多、通识教育少,有直接用处的教育多、无直接用处的教育少,所以即使是硕士博士,往往也是看“有用”之书很少看“无用”之书,大多是专业型人才而不是通识型人才,只能说是学历高,不好说是学问高审美高,甚至都难以称为“文人”,即便有些书法专业的硕士博士教授也是如此。
这些对比其实也揭示了书法深层的问题,即“文”与“学”,这与古代的书法名手的情况是一致的。古代书法好手辈出,被后人临摹学习,给人是专业书家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其实书法对于他们完全是业余的,他们绝大多数也是各有主业的精英,数量最多的是政府中高级官员。
竺可桢 为雨量图致地质调查所方俊函
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储遂良、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这些书法史上顶级人物莫不如此。他们留下的字,很少是专门为“创作”而写的,多是工作文稿、信件等,但现在常被视为“专业书法”,其实它们最应该被称为“名人书法”才是。
为什么古代名人的字不如此称呼,而近代当代的却要如此,本文不展开分析。想要说的是,“名人书法”对于拍卖行业来说是个好词,为近代当代很多书法作品找到了一个商业归拢的绝佳概念,有利于拍卖业绩;但是,在学术层面上造成混乱。因为这种说法是承认“专业书法”,言外之意是作者在书法上业余,其名气价值是沾了作者其他领域成就的光环,不经意间便拉低了作者的书法水准。
马一浮 哀女弟子札
实际上,像康有为、于右任、李叔同、王蘧常等一大批人,有多少“专业书法”者可与之相比呢!他们是业余还是专业?商业机构喜用这个概念策划无可厚非,大众层面津津乐道于此也可以理解,但学术层面的认识应该严谨,书法水准只有一流、二流、三流、四流之分,没有专业业余之分,也不应有名人非名人之分。
如果一定喜欢这个概念,那应该清楚名人书法大致有两类,一类实质是“文人书法”“学人书法”,看似业余,实际专业;另一类只是名人休闲社交的另类方式,不能过于当真。
编丨俞越 王簃轩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美术报
褒义成分曾经很高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所说的名人书法主角确实多为写字好手,他们是清末民国时期或有较长该时期经历的各行各业精英,分布于政界、学界、文艺界、科技界、经济界等,如果撇开他们其他领域的成就,或把作者的名字遮去就字论字,仍然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味道醇厚经久耐看的程度,与不少古人传世的作品相比并不差,与当代展赛上摘金夺银的“专业书法”相比,高下如何更是识者有知。
李白 上阳台帖
二是这些主角绝大多数已经作古,有的作古已经几十近百年,各种影响他们人格以及书法水准评价的复杂因素逐渐拂去,当时的虚热虚高退去,曾经的忽略轻视也被重新认识,对他们的评价更接近本真和统一。
现在含褒量下降同样是这两个原因。一是良莠不齐。现在的名人,毛笔字真正写得好的寥若晨星,有的已经远离书法的本义。比如互联网的某著名人士,偶然写一张字卖出天价,很多媒体纷纷报道,无论是价格还是传播面比当世货真价实的顶尖书法家都高出N倍,这个现象看似不正常却又正常。说不正常,是字本身的艺术价值与售卖价值极不匹配;说正常,是此时不能把这张字当作“书法作品”看,而是应当看作商业大佬之间另类社交、营销的一种特殊媒介品,其实只要书写者名气足够大身价足够高,他们织一条围巾、编一个竹篮,也同样能够卖出天价。之所以选择“书法”,可能是省时简便,拿起笔三五分钟就可以完成,且品位高雅有“艺术”,好差也不易区分,而织围巾编竹篮可能三五个小时都不够,且做得不好谁都看得出。
辛弃疾 去国帖
简而言之,“书法”最适宜充当这种媒介品。当时有些书法界人士对此愤愤不平,其实不妨进一步想,如果这些名人赖以立身的价值不再,其字不要说几百万,就是几百块也不一定有人要。
二是影响评价的因素相当复杂。现在的名人还活跃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错杂交织、心理复杂微妙,评价不一定公允,有的能够跳出人事关系比较客观,有的攀名附会过高吹捧,有的出于羡慕嫉妒而诋毁,也有的受到审美喜好和认识水平限制而片面,很难统一,即便是对真写得好的人也是褒贬不一,让缺乏独立欣赏能力的人无所适从。
就我所看到的而言,当代名人贾平凹、莫言的字技术不一定比得上展赛好手,却自有味道,况且书法上味道比技术更高级可贵,但他们得到的骂声并不比点赞少,特别是贾平凹。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因为艺术领域的评价规律就是这样,百家争鸣,“让子弹不断地飞”,多年后会渐渐趋向统一,如今之视昔。
赵佶 闰中秋月
为什么以前的名人大多写得好,现在的名人很少写得好。也许,这个问题更值得重视。
以前名人写得好有三个原因。一是写得多,毛笔是日常主要书写工具,驾轻就熟。二是练得用心,他们很多有勤奋练字的经历,有的是青少年时期下过苦功,有的是终身都下功夫,业余时间很大一部分用在练字上。三是学问深,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深的传统学问功底,内心有较强的文人意识,举止有较多的文人风范,身上有较强的“儒”“文”色彩,官员自不必说,学而优则仕,其他儒将、儒商等比例也相当高。
再说,学与艺关联度大,所以他们的审美较高且敏感,学问能够有效丰厚书法的韵味。所以,那时候名人大多能写一手好字,且不说那些文艺界学术界的,即使声名复杂的军阀也具有相当水准,如阎锡山、李宗仁等。
徐悲鸿 惶愧无地札
现在名人写得好的很少也是这些原因。比如写得少,日常基本不用毛笔,除了少部分曾上过书法培训班之外的,对毛笔很生疏,且业余时间生活丰富,很少用于练字。比如学问分离,现在是职业教育多、通识教育少,有直接用处的教育多、无直接用处的教育少,所以即使是硕士博士,往往也是看“有用”之书很少看“无用”之书,大多是专业型人才而不是通识型人才,只能说是学历高,不好说是学问高审美高,甚至都难以称为“文人”,即便有些书法专业的硕士博士教授也是如此。
这些对比其实也揭示了书法深层的问题,即“文”与“学”,这与古代的书法名手的情况是一致的。古代书法好手辈出,被后人临摹学习,给人是专业书家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其实书法对于他们完全是业余的,他们绝大多数也是各有主业的精英,数量最多的是政府中高级官员。
竺可桢 为雨量图致地质调查所方俊函
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储遂良、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这些书法史上顶级人物莫不如此。他们留下的字,很少是专门为“创作”而写的,多是工作文稿、信件等,但现在常被视为“专业书法”,其实它们最应该被称为“名人书法”才是。
为什么古代名人的字不如此称呼,而近代当代的却要如此,本文不展开分析。想要说的是,“名人书法”对于拍卖行业来说是个好词,为近代当代很多书法作品找到了一个商业归拢的绝佳概念,有利于拍卖业绩;但是,在学术层面上造成混乱。因为这种说法是承认“专业书法”,言外之意是作者在书法上业余,其名气价值是沾了作者其他领域成就的光环,不经意间便拉低了作者的书法水准。
马一浮 哀女弟子札
实际上,像康有为、于右任、李叔同、王蘧常等一大批人,有多少“专业书法”者可与之相比呢!他们是业余还是专业?商业机构喜用这个概念策划无可厚非,大众层面津津乐道于此也可以理解,但学术层面的认识应该严谨,书法水准只有一流、二流、三流、四流之分,没有专业业余之分,也不应有名人非名人之分。
如果一定喜欢这个概念,那应该清楚名人书法大致有两类,一类实质是“文人书法”“学人书法”,看似业余,实际专业;另一类只是名人休闲社交的另类方式,不能过于当真。
编丨俞越 王簃轩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