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缺失,到底因为什么?
来源:www.wenyiw.com
时间:2023-02-10 10:06:50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节日丰富多彩,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既有农历节期节日,也有非农历节期节日,还有四季物候生产节期的节日,李耀宗先生主编的...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节日丰富多彩,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既有农历节期节日,也有非农历节期节日,还有四季物候生产节期的节日,李耀宗先生主编的《中华节日名典》一书中收集有5000个节日条目。按照信仰支撑、内容主向、周期时序、群体参与、方式俗成、区域流布,兼顾心态、物态、行为、制度等人文元素来界定,节日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奥秘和社会规律、认识人类自身的成果,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复合性质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表征。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各民族创生了众多节日,例如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冬至节等,以及上元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盘王节等,赋予这些节日以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各民族对自然演进规律的把握和民间信仰的执着,也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发展,把传统内容、节俗与新社会新生活融合起来,形成新时代传统节日新民俗。同时,适应新的时代和社会形势,创生了劳动节、国庆节、妇女节、成人节等,把时代精神与节日文化融合在一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坚持移风易俗,倡导节日新风尚、新道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推动过好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作为重要文化责任,极大地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传承创新。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2月6日09版)
作者:邱运华版面编辑:张丽新媒体编辑:薛婧审核:周佳佳
△2月5日晚,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防军村的村民们在迎龙灯闹元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包康轩摄)
例如,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看重的传统节日,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美好文化遗产,承载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春节习俗伴随着农耕文明的漫长时光逐渐形成和普及,各地节俗也最隆重、丰富和喜庆。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春节就像是一个举国欢庆的大舞台,贴春联福字、祭灶、扫尘、吃团圆饭、守岁、拜年等约定俗成的节目环环相扣,共同演绎了一出名叫“过年”的热闹大戏。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时代传续下来的传统年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慢变化,有继承,也衍生出“新年俗”。通讯设备的日新月异以及人们交往地域的不断扩大,电话、短信不可阻挡地成为拜年的主要形式,纸质贺年卡逐渐被电子贺卡所取代,随后更是在微信、视频拜年等形式的冲击下渐渐淡出大多数人的视线。前些年,中国航天上演了一幕“硬核拜年”,在网上引起一波热议。快舟一号甲遥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银河航天首发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正值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快舟·富强福”号火箭身涂新春“福”字、“富强福”等元素,寓意着福气冲天,也代表了中国航天人对祖国和人民美好的新春祝福。但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也面临着生存危机,包括各民族以“新年”为核心的节日在内。冯骥才先生曾说:“民族情感很多是通过民俗体现出来,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春节民俗,认识其中的涵义,必须亲身体会到春节民俗。故此,年味的缺失,不在于没有年的情感,而是恰恰缺乏年的载体。”年俗的存续有传承、有根脉,总是与当下经济、社会的现实相对应,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城市化进程骤然而至,农耕文明特有的田园生活离当代人渐行渐远,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古时春节的许多风俗因其难以融入现代社会而丧失赖以存在的载体。△2月5日,人们在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街道办事处中桥村舞龙庆元宵。新华社发(李仁军摄)
传统节日面临的冲击,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首先是内容方面,主要是节日内容的独特性和明晰性被模糊了,因为传统节日很大一部分属于时令性的,与中华民族独特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联,例如元旦、春节、立春、寒食、冬至等,这一系列传统节日以农耕社会对时令变化的固有依赖为前提,在当代社会,这一依赖的固有性弱化了,甚至逐渐消失,这导致了以时令性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弱化。另一些以民间信仰和原始宗教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受到新思想新观念和科技进步影响,其信仰基础弱化,信众范围缩小,节日内容也在淡化。当然,全球化的加剧、外国节日及其生活方式对传统节日的冲击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形式方面的原因更隐秘、但更深刻。传统节日总是伴随着一些特有形式,例如,大年初一向长辈叩头、清明节向逝去的前辈亲人跪拜,又如,过春节放爆竹、贴春联、送红包、吃年夜饭等,清明节上坟、烧纸钱、插香烛等,端午节吃粽子,逢冬至吃饺子等,以及与传统节日密切相关联的风筝、艾叶、纸船等民俗物品,以及相应的服饰,缺乏高质量和高品位的设计,以至于在形式方面缺乏吸引力,无法留下深刻记忆,更别说使人产生惊艳感觉了。所谓节日味道,很大程度受制于节日固有的形式和物品产生的感觉,若是过节的仪式感、节日特有的物品带来的视觉和感觉弱化了,怎么会有节日味道呢?怎么会记住这一节日呢?最后,就是加强对青少年过传统节日的重视,重视学校过传统节日的问题。目前的义务教育和大学阶段教育,对“新式”节日比较重视,例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三八妇女节等;对节日内容方面的宣传比较重视,对节日形式的重视比较弱。而对传统节日则未能高度重视起来,这是一个不足,需要加强。一些“洋节日”(例如圣诞节)对青年的影响很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形式方面。重视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不能仅仅把传统节日看作是民间自发的,是个人的私人的事情,要放在传承民族文化血脉的高度来看。因此,在制度设计上要有所体现。其次,在节日规范、程序、仪式方面要有宣传,规范、程序、仪式往往带来节日的神圣感和庄重感。再次,要鼓励更多更高的艺术设计加入传统节日物品的设计领域,让精美的设计使传统节日更惊艳,更有艺术感,更有魅力。最后,所有的教育阶段都应该加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把它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来看待,只有这样,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才能切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传承和发展,才全面切实可靠。(作者系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2月6日09版)
作者:邱运华版面编辑:张丽新媒体编辑:薛婧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