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推进通俗文艺发展繁荣的思考

来源:www.wenyiw.com
时间:2024-08-07 15:33:21

       当下推进通俗文艺发展繁荣的思考
      ——山东省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王希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政治、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的通俗文艺也在各种文化艺术思潮的带动与冲击下,一步步走向活跃和成熟。究其兴起、发展、繁荣之缘由,基本上依赖的因素有政治变革、经济状况、大众心理、文化传播等。全面准确地把握好、掌握住这些文化艺术现象的特征,领悟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理解其所包含与孕育的文化内涵以及通俗文艺对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促进作用,对进一步研究我国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繁荣的状况,构建现代文化艺术体系、建设文化强国,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整个国家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迈入了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繁荣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动力,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回顾走过的路程,是为了更好的把握当下,从容地走向未来。百余年来,我国现代文化艺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发展突飞猛进,不间断发生着重大变化。而在其进程中的每一次进发与前进,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促使国民大众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解除了多年的桎梏,文化艺术方方面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片繁荣景象,同时,民众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如雨后春笋般旺盛发展,民间大众文化艺术遍地开花,人们摆脱了长期“左倾”思想的干扰,从只能唱“语录歌”、“样板戏”以及粗糙之极的政治歌中解脱了出来,可以利用各种文化艺术表演和说唱形式与技巧抒发情感、丰满和享受生活。
  人们大都还记得,七十年代末《乡恋》作为电视片《三峡传说》的插曲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以及电影《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的问世,还有邓丽君歌曲自台湾的传入,激起了通俗歌曲在大陆猛然兴起,风靡一时,出现了中国通俗歌曲的大繁荣景象。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社会上各类歌曲创作都有向通俗歌曲靠拢的倾向,如施光南的《是母亲给我》(晓光词)是抒情歌曲与通俗歌曲的结合:王立平的《枉凝眉》(曹雪芹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插曲)是中国古典歌曲与通俗歌曲的交融:铁源的《永久的纪念》(赵严华词)是战士歌曲与通俗歌曲的融会。新时期十余年……通俗歌曲有力崛起――这成为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新现象。
  仅从通俗歌曲的发展历程就不难看出,通俗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始终是连在一起的,烙印着十分鲜明的时代印迹。社会对其情感态度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极为耐人寻味的一幕,并由此折射出当代中国人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一段心路历程。通俗文化艺术的兴起发展与繁荣,表达了人民大众在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情感需求,也印证了人民大众在改革开放大势下的抒情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变迁,是和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逐步走向现代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大趋势相适应相伴随的。面向世界的开放提供了全方位的文化艺术交流互鉴!为我们中国特色的大众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肥沃的土壤!
  一、通俗文化艺术发展繁荣离不开社会政治变革大背景
       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对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来说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政治因素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经济腾飞,也是文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改革。“五四”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不彻底和建国至改革开放之间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摇摆以至一度停滞状态就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当我们把观察的视角集中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多方面变化的时代,一幕幕的中国现代史就会浮现在眼前: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所有一切都曾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一发展进程被一次次延缓和阻滞。当战争用炮火摧毁了一个封建专制主义权威的时候,在中国的土壤中封建专制主义却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文艺领域也几乎完全陷入了为“政治服务”的桎梏之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样板戏和语录歌几乎是我国文艺文学、音乐戏剧的全部内容。盲目的闭关自守、与世隔绝,长期的思想桎梏使得文化音乐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原动力,文化音乐与政治的联姻更使得许多好的文学音乐作品了了无几。从哲学角度看,事物的发展是建立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事物发展的方向及动力,所以“四人帮”的倒台和改革开放的实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文艺方面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是推动音乐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人们长期遭受压抑的情感开始以各种形式不可遏制地迸出来,随后进行的“真理标准”的讨论实际上是一场意义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人们对于价值体系重新选择,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元化观念,人们开始选择各自所喜爱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到婚姻爱情,从物质享受到精神享受多方位、多角度地显示出了大众生活方式的种种变化。于是流行歌曲这种覆盖面广、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终于被人民大众无条件接受。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入大陆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邓丽君、张帝、刘文正、陈美龄、侯德建等一批港台歌星。此前在大陆样板戏和语录歌已让人们的听觉及心灵双重麻木而迟钝,而这些歌星的歌就像一股股清泉荡涤着人们干涸的心田,激活着人们麻木的心灵,让大陆民众耳目一新。政治的开放、文化的包容,使人们在追求文化音乐生活的同时,不再有后顾之忧。那种诉说普通人生活以及暴露普通人心理的草根之作,不再被视为靡靡之音。当然,当时的流行音乐只是处于一种模仿状态。范晓峥在他的《当代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背景》中曾说,八十年代初的音乐文化审美的社会心理,完全处于一种历史性的“真空”状态,而当本世纪的世界音乐文化与学术思潮蜂拥而至时,国人完全处于一种既一无所知,也不知所措的尴尬处境。较长一段时间内,模仿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全部内涵和唯一选择,根本谈不上理性的交流和交融。那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激荡的必然状态!
       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是通俗文化艺术发展繁荣的沃土和根脉
       世界上的四大古代文明唯有我们中华文明不曾中断、延续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为中华民族一次次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提供了深层次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在轴心时代就已基本定型,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依然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核,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如,刚健有为的人生观。《易经》所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汤盘之铭“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都是在强调一种奋发有为、追求进步、自我更新、不断成长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生观是支撑中华文明面对各种挑战与困顿时能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再如,包容开放的文化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最好地诠释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包容万物的气度。一个文明体是不是足够的包容开放,能不能通过不断吸纳异质文明的新鲜血液来滋养自己,决定了这个文明体是不是能够不断壮大,行之久远。历史一再证明,中华文明巨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使得它历经各种挫折和磨难,但文明不堕、其命维新的重要原因。第三,理性务实的发展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代表了中国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人认为,没有什么万世不易的祖宗之法,文明的成长、社会的发展都是在“穷变通久”的过程中实现的。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世界,都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持活力。这种理性务实的发展观是支撑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等等。
正是在这些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成长模式:“以我为主,兼容并包,和而不同,推陈出新”。所谓“以我为主”,就是要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古人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这个“宗”和“元”,强调的正是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怎样向别人学习,中华文化立场不可放弃,民族本位立场必须坚持。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我们敞开胸怀,以兼容并包的态度积极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对于异质文明,我们在承认文明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找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和而不同”。在不同文明的相互碰撞、对话、交流中,中华文化实现了自我成长、自我更新,是所谓“推陈出新”。“以我为主,兼容并包,和而不同,推陈出新”的成长模式造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历久弥新,也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永续发展,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通俗文化艺术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归根到底还是在中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其根和脉都在丰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中,只不过在文化艺术的表达形式上因门类和对象以及时代地域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根脉在于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我们发展和繁荣通俗文化艺术必须牢牢把握好这个根这个脉!
  三、科技的飞速发展是通俗文化艺术发展繁荣的有效载体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这是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世界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的繁荣随之带来的就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更高要求。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便要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更高追求,可以说通俗文化艺术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本身就是以工业文明(如今又使用了信息文明的手段,如电视与网络传媒)的媒体来传播的。回顾伴随着电子表一并涌来的盒式录音机,在通俗文艺歌曲的流行过程中曾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载来了港台及外国的流行音乐,更先于电视,成为一种文化传播工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内地的音乐文化。仅就邓丽君为例,八十年代初她的磁带对中国大陆的流行歌曲创作及发展产生了难以估计的影响。香港学者毕小舟的《从闭塞到交流的中国大陆乐坛――1979年国内乐坛的一个剖面》一文中,对港台歌曲这一时期开始在内地流行状况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港台流行歌曲在大陆重获生机,进而席卷各地,实在是很短时日内的事情,它始自1978年底政府宣布收音机和录音机被允许放宽自港澳带回国内之时,港澳、台湾等地的流行音乐,便通过卡式录音、收音机经由回乡探亲的港澳侨胞带到北京、上海、广州各大城市。随着收音机在国内日渐普遍、电视机日渐增多,靠近港澳的广东各地更能直接收听香港电视及电台节目,甚至广州的一批青年对当时香港的电视剧主题曲和电台流行歌曲都能倒背如流。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现如今录音机、录像机已被更先进的CD、DVD等各种光盘所代替,大量的海外音像制品多渠道的涌入中国大陆。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快速发展,带来了大众传媒文化艺术传播渠道的划时代巨变,可以说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大发展改变了人们信息传递知识传播文化精神交流的渠道平台方式方法!目前,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随着网络媒体新的传播渠道和形式的出现,随着智能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大众的通俗的自娱自乐的文化艺术表现方式和通俗文化艺术作品越来越丰富多彩。这就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大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耦合,即互联网加、加、加,既对我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艺术传播交流形式带来了新挑战,也不可否认带了来了新机遇!近几年网络自媒体在许多地域文化艺术的传播、民间流行音乐的流传、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解读、大众养生文化娱乐的沟通交流等等,都展示出了美妙的前景,都发挥出了很大潜力!如在我省淄博的美食烧烤休闲文化的火爆,还有在菏泽火车南站的郭有才现象。其实在我们的周边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手机浏览的许多内容里,人们为了休闲娱乐、调整心情,充实自己,接受和欣赏了不少通俗文化艺术的视频与文字图片的东西,当然也有鱼龙混杂啊!但恰恰说明,在这种现代化的新的传播渠道平台上,通俗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有着十分广阔的舞台空间!我们应该认清这个大势,至少对我们山东通俗文化艺术如何运用好现代网络传媒技术,做好通俗文艺繁荣发展的传播研究,推出一批批人民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入耳入眼入脑的通俗文化艺术电子作品,丰富人民大众手机文化和日常休闲文化的需求,为提高人民群众文化修养丰富文化精神生活做出我们通研会的贡献!下一步,要专门组织研究一下网络媒体智能化下通俗文艺的创作与传播问题!这是有现实意义和长远远景意义的重要话题!可以预见,飞速发展的科技手段将进一步丰富和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娱乐享受,必将给我们通俗文艺繁荣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四、外来文化新潮碰撞为通俗文化艺术注入了可以互鉴的新鲜血液
  解放以来至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从文化文学和音乐发展的角度来说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积累阶段,“自力更生”、盲目排外的思想使文艺音乐的发展处于一种“真空阶段”,在免遭“文化侵袭”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与外国文化音乐艺术进行交流的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选择了现代化道路,随之,中国的文化状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在社会的价值复合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正是“五四”以来中国人一直渴求又试图建立的――那就是中外文化的有机借鉴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冲击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很重要的外因。随着内地与海外经济交往窗口的打开,港台及外国流行文化音乐的大量涌入,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使大陆文化音乐人更多地注意到了港台及外国流行音乐的表现方式及演唱风格,电子乐器及电子合成器的引进和普遍使用,使整个通俗歌曲在语言的表现形式和演唱方面进行了一次新的蜕变,加之各种音乐思潮的冲击,使通俗文艺歌曲增添了自我成长的激素,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强,这是一种成熟的标志。当然,这里面还是有个以我为本、中西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问题,学习借鉴,在交流沟通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落脚点还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
  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为通俗文化艺术发展繁荣提供了强劲动力
  声乐学理论认为:“声乐作为文化范畴的一种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对于声乐艺术的需要,包括欣赏和从事声乐职业,都应该是最高层次的人类需要。一个人首先在接触、感受了声乐艺术的美感之后,产生了对声乐艺术热爱的感情,然后就产生了更为自觉的欣赏。听得多了,感性上的比较就多,知识也就增多了,欣赏的自觉程度和有准备的程度就提高了”。千百年来,人类通过实践,发现通过文化艺术音乐演唱能够酣畅淋漓地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情感、直抒对生活的各类感受,而通俗文艺歌曲恰恰是人们表达需求、愿望、期待的最直接手段。所以文化艺术音乐社会学理论认为,文艺音乐流行的社会心理是一个社会的心理定势环节。所谓社会心理定势,实际上指的就是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倾向,一种即将实现某项社会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
我们回顾通俗文艺歌曲可以说是中国的“新潮音乐”,它虽说是外来强势文化冲击下中西结合的派生物,但它确实能以流行音乐的形式表现生活和抒发情感,有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加以消费的使用价值,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千百年来,孔子及儒家思想虽然也承认音乐文化的娱乐功能,但同时更旗帜鲜明地指出音乐文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为政治服务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同需求使得各种音乐形态的并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社会群体因自身生产生活的空间时间差异,不同群体需求也有所差异:如白领阶层喜欢在工作之余静坐在钢琴酒吧欣赏爵士、咖啡和茶饮;年轻时尚的青少年喜欢在狂热的摇滚中尽情呐喊、宣泄等。所以,从八十年代通俗歌曲崛起的事实中,我们发现它的内涵实质早已超出其本身作为一种审美客体与主体间的审美关系,性质也大大超越了通俗文艺歌曲本身的艺术范围,而是包含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和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下所产生的大众心理多重反映的深层内涵,同时也印证了八十年代以来通俗歌曲在中国当代年轻人心中的地位与价值。
  通俗文化艺术来源于民众,只有根植人民大众,源于生活,丰满、美化生活,才有勃勃生机,才会充满活力。当下我们需要的通俗文化艺术就是要富有时代感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艺术,切合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向和大势,反映人民大众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地域风土风尚文化艺术品味情感价值认同等都是通俗文化艺术的生长厚土和滋养成分!八十年代以来通俗文化艺术歌曲繁荣发展的实质就是将文艺声乐交给了群众,以人们的审美情趣为最大追求,使人们的内心情感得到最大的满足和释放,使人们想歌而歌,声从心出,艺从心来!诗歌言志!传递情怀!把音乐文化艺术变成了现代人民大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可作为当下通俗文化艺术发展繁荣需要关注的要领之一,也是遵循党中央一再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艺术创作发展繁荣之要求!

最新热点

更多

2024山东省文联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会暨文艺工作者职业

2024山东省文联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会暨文艺工作者...[详细]

论    坛

更多

宜    居

更多

潘鲁生|传统味道的湛江年例

我曾在2016年到过湛江,亲身感受过年例文化...[详细]

你知道吗?惊艳春晚的中式美学,来自93岁的“敦煌少女”

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年锦》惊艳...[详细]

2024山东新年文艺晚会舞蹈专场丨《济南的冬天》《唢呐》

2023年12月31日晚,2024山东新年文艺晚会...[详细]

孔子智慧,闪耀千年

孔子智慧,闪耀千年 一年一度的尼山世界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