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
“书法以用笔为先”之说。启功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一笔一笔地琢磨,临帖临得分毫不差。但写出来的字平看还可以,一挂起来就没神了。经过再三揣摩,他发现问题出在字的“结构”上。
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将方格分成若干的等份。启功发现问题就出在这“等份”上。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个字都一个模式地上下左右分为“三等份”。于是他采用一个更为符合字形结构的划分法,这便是由他首创的“五三五”不等份。这种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较大,中间的分量较小,而不是“九宫格”那样的“九等份”。“五三五”不等份结构字体,便是他独创的“启体”书法。
不受束缚----流派戒律很害人
启功认为,“学写字首先要敢于不受自古以来各流派清规戒律的束缚。比方说,笔只能怎么拿,腕只能怎么用,这是很害人的。”其次是“向古人学习也不一定死学某一家、某一派。我幼年时学祖父和上辈成亲王的,后来又学过赵孟頫、董其昌、米芾,再后来学二王、颜真卿、欧阳询及唐人写经。十年动乱期间习柳公权。这样兼收并蓄,经过消化,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正是由于这样,启功的书法才达到既有深厚传统,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书法界评论他的作品:“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它渊雅而具古韵,饶有书卷气息;它隽永而兼洒脱,使观者觉得很有余味。因为这是从学问中来,从诗境中来的结果。”
启功书法有如下特点:
从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对古人所说的“指实掌虚”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指实’‘掌虚’之说,是一句骈偶的词组,指与掌相对言,指不实,拿不起笔来;它的对立词,是‘掌虚’。甚至可以理解为为了说明‘掌虚’的必要性,才给它配上这个‘指实’的对偶词。‘实’不等于用大力、死捏笔……有人把‘指实’误解为用力死捏笔管,把‘掌虚’说成写字时掌心处要能攥住一个鸡蛋。诸如此类的附会之谈,作为谐谈笑料,固无不可,但决不能信以为真!”
在谈到写字时,是否必须悬腕的问题时启功先生说:“古人席地而坐,左执纸卷,右操笔管,肘与腕俱无着处。故笔在空中,可作六面行动。即前后左右,以及提按也。逮宋世既有高桌椅,肘腕贴案,不复空灵,乃有悬肘悬腕之说。肘腕平悬,则肩臂俱僵矣。如知此理,纵自贴案,而指腕不死,亦足得佳书。”
启功书法特点从上面的论书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启功先生认为执笔不能过紧,要自然,不要做作,不能机械的按照古人方法去做。他对执笔,悬腕的问题的认识是十分灵活与通达的。他从书写方式的历史演变着眼,认为书法作品的自然源于执笔法的自然,对问题的分析科学、合理,让人信服。虽然启功先生强调用笔不要用大力、死力,但从不把问题说的太绝对,他也说过:“用笔当然不是要用大力、死力,但腕力强的人,行笔时,不至疲软,写出、画出的笔划,自然会坚挺的多。”
“关于用笔的格言,有‘指实掌虚’之说,如果无名指蜷向掌心,掌便不够虚了。但这只是一般的道理,在腕力真强的人,写字用笔的动力,是以腕为枢纽,所以掌即不够虚也无关紧要了。”可见启功书法特点看问题是相当的通达、自然、辩证。众所周知,启功先生提倡学书要看墨迹,“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师笔不师刀”是启功先生著名的书学观点,据此有人认为启功先生全盘否定碑学,但他还说过:“如果书家真能把古代碑刻中的字迹效果,通过毛笔书写书法作品,提炼到纸上来,未尝不是一个新的书风。”可见启功先生看问题并不偏颇,从中依然透出了先生自然通达的书学思想。
来源:书法鉴赏网